将古诗词曲改成现代文(【登高】【琵琶行】【锦瑟】【马嵬】)
一、将古诗词曲改成现代文(【登高】【琵琶行】【锦瑟】【马嵬】)
登高
(3802人评分) 8.1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二、解释白居易的诗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尽?山寺③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简评与赏析: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三、琵琶行的诗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冰泉流下难(?)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几句好.
四、别有情深的意思是什么
“别有情深”的意思是有另外一种更加深入,更加特别的感情。
别有:是另有其它之义。
情深:指两个真心相爱的人之间的感情。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夜筝》。
原文: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释义:
紫袖在明月下,手指在琴弦上飘扬,长笛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的沉浸,使人想象不尽。当呜咽的钢琴达到高潮时,它突然停了下来,平静的一刻,说出了千万种深沉的感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长庆元年(821年),当时长安的诗人,为一位弹筝女子创作,也是诗人的简称琵琶行。
诗句赏析:
这首诗首先描述了放风筝的人和他放风筝的时间。虽然它只是一个简单的“紫色袖子”,但它表明,放风筝的人是一个女人。“月圆”三字演奏的时候,正是明月当晚,长夜,伴随着琴声,也是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
但表演者似乎不太关心听众,仅仅是因为她对自己的演奏上瘾了,对周围的世界毫无感觉。也许这个女人有一段未知的悲伤的过去。虽然她没有自己说,但她低下头的悲伤已经解释了一切。
在第二句或第三句中,弦乐被压缩,音乐消失了。打闹,这一弦带来无尽的感情,仿佛所有的打闹都只是为了准备这一停顿。也就是说,这种停顿让人们从琴的呜咽声中进入一种更深刻、更长期的情绪,而这种情绪,由于人们的情绪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演奏人心中的悲伤和仇恨。
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描述放风筝的高超技巧和悠扬的音乐,而是使人们更好奇,更愿意从线条中去猜测音乐的一切。但诗人也给出了一个线索,那就是,能让表演者沉溺于音乐之中,让所有人产生各种深情的音乐,应该是神秘的、无与伦比的。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夜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