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选刊》头条诗人 | 陈先发 :顺河而下
陈先发,1967年10月生于安徽桐城。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主要著作有诗集《写碑之心》《九章》,长篇小说《拉魂腔》,随笔集《黑池坝笔记》等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诗歌奖、中国桂冠诗歌奖、诗刊年度奖暨陈子昂诗歌奖等数十种。2015年与北岛等十诗人一起获得中华书局等单位联合评选的“百年新诗贡献奖”。作品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腊等多种文字传播。
顺河而下陈先发
以病为师
经常地,我觉得自己的语言病了
有些是来历不明的病
凝视但不必急于治愈
因为语言的善,最终有赖它的驱动
那么,什么是语言的善呢
它是刚剖开、香未尽的柠檬
也可能并不存在这只柠檬
但我必须追踪它的不存在
夜登横琴岛
大海所藏并不比一根针尖的
所藏更多。是怎样一只手
在其中挖掘——
他还要挖掘多久?从太空
俯瞰,大海仍呈思想的大饥荒色
横琴岛却被压缩为欲望的针尖
诗人们持续走失于
针尖的迷宫之内
去年巨树繁花相似,今日霓虹
四分五裂。一切变化
总是恰在好处——
岛上的人居复杂
街衢五门十姓
散着血缘的混杂之力。虽是
方言难懂,舌尖下却自有
那绵延的古音未绝
路边的罗汉松、小叶榕
得到了美妙的修剪
门牌琳琅,声色的荷尔蒙神秘均分
于闲步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之间
岛曰横琴,澳门隔岸
当大海对一座岛疯狂地磨损再也
继续不下去了
这针尖中自有一双手伸出来
把这张琴弹得连夜色也忘不了
一个仅仅从它皮肤上无声滑过的人
榕冠寄意
树冠下阴影巨大像
几十年正逶迤而来
我默踞树下一隅。除我之外
身边所有的空白都在说话
小时候我羞怯异常,内心却
充满不知何来的蛮勇
如今这两样,全失去了
后来读点书,也写过几本书
我渴望我的文字能彻底
溶解掉我生活的形象
像海水漫涌过来。再无一物可失
的寂静让我说不出话来
我永踞一隅。等着时间慢慢
把树影从我脸上移走
把这束强光从背后移走
让我安心做个被完全虚构的人
一枝黄花
鸟鸣四起如乱石泉涌。
有的鸟鸣像丢失了什么。
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
味觉的鸟鸣在
我不同器官上
触碰着未知物。
花香透窗而入,以颗粒连接着颗粒的形式。
我看不见那些鸟,
但我触碰到那丢失。
射入窗帘的光线在
鸟鸣和
花香上搭建出钻石般多棱的通灵结构——
我闭着眼,觉得此生仍有望从
安静中抵达
绝对的安静,
并在那里完成世上最伟大的征服:
以词语,去说出
窗台上这
一枝黄花
瘦西湖
礁石镂空
湖心亭陡峭
透着古匠人的胆识
他们深知,这一切有湖水
的柔弱来平衡
对称的美学在一碟
小笼包的褶皱上得到释放
筷子,追逐盘中寂静的鱼群
午后的湖水在任何时代
都像一场大梦
白鹭假寐,垂在半空
它翅下的压力,让荷叶慢慢张开
但语言真正的玄奥在于
一旦醒来,白鹭的俯冲有多快
荷花的虚无就有多快
瓜田
老屋后面的瓜田荒掉了
早晨,露珠迸散在垂死的藤蔓
无人采摘的瓜,在枯草深处会
嘭地一声炸掉
—— 那地底的耳朵会听见
除了这一声,我没什么可献给他
我躺在嘎吱作响的
木椅上,逆着晨光
让视觉最凶狠的错觉顺应着
他沉闷低缓的语调。我听见
父亲在苦瓜中压低的嗓子
这几乎是三十多年前的一场谈话……
而秋后瓜果味道大多清淡
像一个老兵在百战之余
万安渡桥头
结伴出游的诗人在桥头走散
几滴水在海面被稀释
导游在我们随身佩戴的耳麦中
焦灼呼唤:向某处集中——
一个人丢失,集体便得不到默认
但集体并非声气相求的同类。我依然
渴望像一个词被
放错位置,不出现在某个句子中
等着真正危险而美的际遇在
艰涩的相互搜寻中产生
目睹集体的崩溃在下午深拂的
偃静流云中。一个人隐形
宛如很多人在同一个点上凝神。
等着别人把我从一粒沙中挖出来
而牡蛎,在海滨吐纳躁烈的腥气。
耳麦中导游的召唤,像越来越衰弱的哀告
顺河而下
险滩之后河面陡然开阔了
地势渐有顺从之美
碧水深涡,野鸭泅渡
长空点缀几朵白色的垃圾
我们沿途的恶俗玩笑
你们在别处,也能听到
我们听过的哭声不算稀有
在桥头,我想起人这一辈子只够
从深渊打捞起一件东西
一件,够不够多?
光线正射入冷杉林
孤独时想纵声高歌一曲
未开口就觉得疲倦
红薯的百年一梦
大疫过后
卖烤红薯的老夫妻再没回来
我祝福一下他们吧
躯体衰老,自当另有所属
从傍晚的街角开始
薯类野蛮的身体被炙烤
被撕裂,突然迸出的
香气直扑脑门
像是从地底它曾试探的最深位置上来。
得沾点泥,又有点儿虚无之味
……老年人懂得那意思。
卖得好,也因为“那意思”。
而我,将不复再闻。
我只是从不信任年轻人烤熟的东西
小区门口老油漆工也没回来
而我书中灰头土脸的
大队人马,旧平原
正需要刷一遍新漆——
世上多少地窖中红薯深眠
明日垄上它们还将绿油油的
其茂盛,连油漆也不能遮掩
红薯的百年一梦什么样
互不惊扰的世界又什么样……
人老了自当退隐
消失在名字背后
剩下的是我们
孤立无援的也是我们
骑手
说来也怪,繁花单一,
线条一根却令人费解。
我对孤立的体验可能多达一万种
但往往站在窗口也能睡着
大街小巷,骑手任性
如果我是一个骑手,我治愈自己的
方法非常简单
灰色楼群,哪个窗口亮着
我就会出现在哪里
但精神的胃壁正被磨穿
灰烬正冷却
语言将不复建造更幽暗的隧道
连欲望,都将被无情地浪费掉
俯身向窗外,西风渐急
落叶轻旋
时代确实变了,骑手!
我们都爱草原和白毡房
昔日你头顶的鹰忧愁
今天吊着饭盒升向楼顶的无人机忧愁
一本旧书
雨点打在灰色的桥面
那些连续的、拱形的古桥洞迷人
敲击桥洞的,雨点失重
风的漩涡卷着它们形成了弱偏离
一些人,一些事正到来
从前有一本书描写雨点打在
两张入眠的脸上
寥寥几滴,来自夜空
但两张脸挨着,不再醒来
桥洞另一侧黑白的榛树丛浓密
潜水者头顶的哗哗声
站在桥上决心一死的少女
隔着桥洞,形成一种对应
穿过古桥洞时,我站在船头
低一低头就能过去
因为那本书,我选择了仰面——
接下来两秒的昏暗中
压在我脸上,是洞内壁干燥的枯藤
一种锁在箱子里的
旧东西:雨点。
舢板下那两秒的流水让人老去
某种解体
在诗中我很少写到“我们”
对我来说,这个词乃忧患之始
八十年代终结之后
这个我,不再溶于我们
从无一物你视之为怀璧而我
视之为齑粉
这种危险的区分因何而设?
也从无一种寂静能让我和那么几个
死者,和滩涂上脏兮兮的野鸭
构成一种全新的“我们”——
我无力置身那清淡的放弃之中
今年瘟疫中更多人死去
松开的手中沙子流走
我从未觉得我的一部分可以
随他们踏入死之透明
“我们”这块荒野其实无法长成
既已终结,当为终结而歌。
从无一种暗夜让我投身其中又充满谛听
双樱
在那棵野樱树占据的位置上
瞬间的樱花,恒久的丢失
你看见的是哪一个?
先是不知名的某物从我的
躯壳中向外张望
接着才是我自己在张望。细雨落下
几乎不能确认风的存在
当一株怒开,另一株的凋零寸步不让
久违了康德先生
摆脱《纯粹理性批判》的
方式是读《西游记》,反之亦然
关门避疫这一个多月
我重读这两本极端之书
在这个年代,单一的康德和
单一的悟空都透着难以忍受的苦味
把他们敲碎了揉在一起才妙趣横生
谁是思想的受精卵
谁又是祛魅的定时钟
谢谢你们的陪伴啊
康德的专制、乌有
悟空的激越、哀伤
巨石为冠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丧乱时代的诗人
他们以巨石为冠
写黄四娘蹊头戏蝶的杜甫
只是杜甫的一种例外
这里面释放着必要的均衡之妙
当一个人以巨石的嶙峋为冠
也必以樱花的稍纵即逝为冠
以泡沫为冠者,也必以长针为冠
但刺破的地方不一定有真相
以湖水的茫然为冠者
期望着语言的遁世之舟
以歧路和荆棘为冠者期待着
久击之下,必有一醒
但真相是我迟迟难以醒来
骂骂咧咧的年轻一代以
尖锐之物袭击老去的诗人
远大于窗口的巨石和碎片,密布于我的桌面
香樟轶事
他和她在巨冠如盖
的大香樟树下相识
初遇是美好的,要感谢大雨如注
天地之间水雾苍茫
平日里空荡荡的旧操场
忽然有许多人影跑动
仿佛隐形的东西都被逼了出来
她紧挨了他低头站着
见她一脸乌青地发抖
他脱下白外套给她披了上去
接下来七年的幸福时光
嵌在俗套的叙事窠臼里
她骑自行车上坡
他嘴叼一枝槐花欢快地追着
在古桥头猜谜、赏月
她轻唱着外婆时代的紫竹调
夜间,她的肢体更加轻盈
旋转着,又止步,不语
他笨嘴笨舌,献上了从普希金
诗集中摘抄下来的爱情誓言
有一天,大香樟树被伐倒了
他再也找不到她
在灯下他回忆着点点滴滴
忽觉得他们原本就在剔透又
隔绝的两个容器中自言自语
他拍打那容器,只触碰到自己的脸
他们从未有过灼热的肉体关系
因为两人都清楚:她没有肉体
(“头条诗人”总第481期,内容选自《诗选刊》2021年第6期)
-
匿名2023-09-15 02:30:01操作简单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