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您有多久没有读过郭沫若的诗歌了?
我从未读过,我喜欢徐志摩,戴望舒,林徽因,舒婷,北岛,顾城等人的诗歌作品。
还是二十年前吧!总觉得郭沫若的诗和我成长的时代有距离!我们时代比较流行朦胧诗!
我喜欢舒婷、海子、顾城等诗作!
为什么现在好多人还会写旧体诗?
感谢邀请!首先不明白题主所说的“装模作样”是指哪方面?根据我个人了解,诗词本就起源于民间,几千年华夏文化流传至今,那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写。
诗词重在表达和抒发,用有格律的句子表达无限大的情怀。至于题主所说的“装模作样”我姑且理解为“效仿古人”。模仿是每个人天生的能力,只要活学活用,自成一格也未尝不可。 从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就在模仿大人说话的口吻和语气,但长大之后每个人说话都会有自己的特征。同样的道理,学写诗词也是一样,唐宋先贤们已经给我们创造了一座文学高峰,攀登之前先学会方法,这样难道有错么?至于写作水平那就是个人问题,遣词造句本就是娱人娱己的事,只要出发点是好的,那就没什么问题。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诗仙,诗圣。难不成攀登珠峰的每个人都登顶了么?
另外我个人也比较喜欢题主所说的“装模作样”,偶有灵感也会堆凑几句出来,也欢迎各位老师前来指正。互相学习,共同努力。
事情是这样的:
好多人喜欢诗,也喜欢写诗。在学习写诗的过程中,知道了诗的语言要凝炼。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为了减少诗句中的字数;学会了用字串连词,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在不同的意境下,那门是推还是敲也是颇费思量的。以致部分写诗的人,写出的句子整齐划一,意境分明,层次感强,写时往往无意识不自觉的也就写成了五字或七字句式,甚或写成了长短句;这也与学诗时阅读古诗词有关。
其实,诗体的新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人民大众读懂诗所表达的情感。
其实,诗仙诗圣所作之诗,基本都是用的最简炼直白的语言;力求使读者明了其情感又能获得美感。
唉,先偷两句再送两句吧: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喜逢新时代,要洒热汗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