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全诗解释
时间:2024-03-12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一、峨眉山月歌,全诗解释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诗词如下: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来源:
二、求《峨眉山月歌》的赏析
峨眉山的秋夜清辉、平羌江的月影流水、从清溪向三峡的轻舟夜行,宛如画境,给人一种宁静之美,一种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虽然是惜别,诗人的心境却是明朗与轻快的。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意思是只觉得读起来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难以捉摸。
一般来说,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而此诗却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兼有写景、纪行、抒情。前人评价颇高,谓其五用地名,“而天巧浑成,毫无痕迹,故是千秋绝调”。试将前二句中地名略去,成为“山月半轮秋,影入江水流”,就失去了原诗的特殊情景和韵味,流于一般化,诗人的行踪和当时所思所感也无从得知。明朝文学大家王世贞说:“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三、峨眉山月歌的译文
回答: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延伸:
原文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峨眉山月歌
共 0 条评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