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诗》头条诗人 | 柏桦 :回首往昔
柏桦,1956年生于重庆。现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出版诗集及学术著作多种。最新出版的诗集有《风在说》(英语诗集)、《在清朝》(法语诗集)、《为你消得万古愁》、《革命要诗与学问》、《水绘仙侣:冒辟疆与董小宛——1642-1651》等,随笔集《蜡灯红》《白小集》。曾获安高(Anne Kao)诗歌奖、柔刚诗歌奖、羊城晚报“花地文学奖”、第九届四川文学奖、首届东吴文学奖等奖项。
回首往昔(七首)人生
那是1956年,
我正处于我的青春盛景
我以每天十万字的速度
读着各种书籍……
神了!我一眼就喜欢上了
穆丽尔•斯帕克
我甚至渴望读到
她写的每一本书。
有一次,当我读到
“总是在日落之后,
那只蜘蛛才出来,
并等待金星。”
我惊呆了!世界呀,
穆丽尔之外,
竟还有另外一个怪作家
——卡内蒂。
从此,
我复归平静的生活,
并无什么所谓晚期风格,
我爱上了长跑、早晚
冲凉、喝白开水;
阅读也早已减速……
我不当作家久矣,
直到2012年5月
一个偶然的黎明,
我重新被两行诗喊醒:
“年轻时的快乐,
总宜于被记住。”
1966年夏天,一块石头
……这么多不同种类的石头,
素静的、神秘的,肩并肩躺在红色的尘土里。
停下来,想象每块石头的一生!
如今它们从一只快乐的人类手臂滑翔而出,
怎样的运途。……
——安妮•卡森
永恒的黄桷树下,重庆红岩迷宫
奔流着两条江河,长江和嘉陵江
那里有多少石头啊,那里……
那里肯定有一块石头,
它的使命是要砸伤我的——
(每一块石头都会砸伤一个人吗?)
一天正午,我的左眼被它砸伤了。
除了哭,我还能做什么呢?
正午的父亲当场因惊惧而发怒
母亲立刻带我去了一间小诊所
是诊所幽静的环境使我平静了?
还是微笑着的医生有一种文雅的性感?
他的声音好轻柔、好自信
一个谜,多么美的谜,他说:
“不要紧的,不怕,
打完这支破伤风针就没事了。”
没事了,还遗憾什么呢?
王道士梳头,很遗憾,我正在失去记忆……
相遇了什么呢?弗罗斯特•甘德
写诗?一天早晨,我在想
并非每块石头都带着死刑来到这个世界。
没事了……五十年后
我又回到了那个十岁的正午
真难!因此我不愿多谈我的父母……
那块石头……那个医生……
重庆的江河呀,重庆的迷宫……
上游下游当然是同样的河流。
但十岁和六十岁是同一个我吗?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也不能两次重复同一个动作。
人甚至不能两次成为同一个人。
但一块石头绝不是另一块石头!
“当我年轻的时候……”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曾卓
很多年来,
每当我读到这首诗
都会产生一种亲切的颤栗
它经久不息……
又难以说清……
后来的文章,
我再无遇见这样的光阴之感
只余一些虫虫……
字母K看上去多么可怕!
——卡夫卡
风衣
一件风衣经历四城——柏林、纽约、上海、成都
——题旨
扎加耶夫斯基,
我们是否可以从波兰开始,
谈谈你父亲那件绿色的风衣,
它还将给谁带来厄运?
——引子
风衣,东德十月的天气
吹开了柏林的文艺,
窃听风暴——斯塔西——
矮个子卫斯勒从书店出来
他正回忆起玛丽•安……
“至于那个吻,我早已忘了,
但那朵移动的云,我永远记得……”
又过了很多年,一个雨天
纽约。车水马龙。
第42街有一处废弃的旧房子
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
在那里排演,那天
匆匆赶来了六位演员,
其中三位穿着风衣……
1944年初冬,
一个嵊县来的男人闪过上海
他说过吗,敞开你的口才,
如同掀开你的风衣——
红尘中喜欢吃甜食的张爱玲
在听,午后风琴的鼻音……
室内深埋的宁静……
云轻的风衣,
雨轻的风衣,
21世纪可能过时的风衣
有个宜宾人弹奏的《风衣》……
魂兮归来,如梦的翩飞的风衣
我年轻时过于局促的风衣啊
一曲恋歌来自成都的晚清
证明完毕
一双手拍打出声音
一只手拍打出沉默
道德冲动成为微积分
苦与乐是我们的代数学
诗歌在寻找它的作曲家
星星在寻找它的天文家
劳动与不幸的伦理学
其实是哲学呀!
什么才是旗鼓相当?
其实就是两败俱伤。
回首往昔
——与纳博科夫相逢
“……我会死,但不会死在夏日凉亭,
不会死于炎热或暴饮狂餐,
我会像天庭的蝴蝶陷入罗网,
死在荒蛮的野山之巅。”
——纳博科夫《我曾经那么喜爱……》
回首往昔,就是让世界停止,就是闻
而我小学时代夹竹桃的气味不好闻……
只是多年后想起有一种1919年的味道——
(弗拉基米尔!雅尔塔这里发现了眼灰蝶!)
随着这味道,我成长为21世纪开朗的居民
我,“一个古风爱好者,在你约定的时刻,”
打开了你的诗集——每当黄昏星降临
我都会一再地读你的《初恋》和《燕子》……
深夜的罗斯总是环绕在四周,你的
也是我的——“林荫道尽头,小桥旁边,
白桦与白杨树叶都有反光”(枞树来自东德?)
——“像风、像海、像奥秘。”
“像在中学时代倾斜的课桌上”,你的?
不,也是我的,在重庆市第十五中学
我也缓缓地铺开过一张地图……春游
我也挎过深绿色的军壶,观看过燕子……
如今我已60岁了,夜半惊醒,黎明嗜睡,
“如今我早忘了玻璃下面的诗页将永成,
可那涂改处曾闪烁如电,地狱般疼痛!”
诗越写越少,罗斯的提琴已患了重病。
如今我在此与你交谈。再见吧,再见,
这风来自往昔……1919年4月17日,
我未来的读者,你看到我了吗?我正从
甲板起身眺望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曙色——
契诃夫的童年
契诃夫,你相信这句话吗?
“爱是我们贫贱的一个标志。”
——题记
我的童年是从冬天
冷得发抖的黄昏开始的
当然也包括夏日的寂寥
和成千上万飞来的苍蝇
以及爸爸打过来的拳头、
耳光与皮鞭……
“我小时候没有童年生活……”
(契诃夫语)除了学校,
就在爸爸开的杂货铺里干活。
铺子里的东西真是应有尽有啊
(气味乱串,糖有煤油味、
咖啡有青鱼味、米有蜡烛味)
鞋油、草鞋、鲱鱼;
雪茄、笤帚、火柴;
甜饼、果冻、茶叶;
面粉、樟脑、香烟;
橄榄油、葡萄干、捕鼠器……
还没有完:通心粉、伏特加、
喀山肥皂;对了,还有药,
譬如治热病的“七兄弟血”,
病者一般爱就着白酒喝;
“喜鹊草”名字好听、无杀气,
也治热病,也拌白酒喝。
“那么‘巢房’呢?”契诃夫问,
(他对这种水银、石油和硝酸
合在一起的“毒”药很迷惑)
爸爸说:“等你长大了,自然会知道。”
为什么“阿里亚克林斯基膏药”
却少人问津呢?契诃夫继续想……
但有一次,一个警官不付钱
就拿走一盒。他说要治
他猎狗的疥疮。一周后,
在沸腾凌乱的集市上,
小契诃夫目睹了两句对话——
爸爸以讨好的声调问:
“您的那条狗怎么样了?
贴了膏药好了吗?”
“死了,”警官阴沉地说
“它肚子里长了蛆……”
(“头条诗人”总第489期,内容选自《江南诗》2021年第4期)
我的诗歌创作要素几种柏桦
一、呼吸
诗和生命的节律一样在呼吸里自然形成。一当它形成某种氛围,文字就变得模糊并融入某种气息或声音。此时,诗歌企图去作一次侥幸的超越,并借此接近自然的纯粹,但连最伟大的诗歌也很难抵达这种纯粹,所以它带给我们的欢乐是有限的,遗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是不能写的,只是我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动用了这种形式。
二、事件
中国古代诗学有一条广泛的写作原则——“情景交融”,其字面意思是心情与风景交相混融,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其实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古人对此最有体会,也运用得十分娴熟讲究。
何谓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其实就是讲一个故事,这故事的组成就是事件(事件等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可以是一段个人生活经历,譬如生活中一支心爱的圆珠笔由于损坏而用胶布缠起来的过程,一副新眼镜所带来的喜悦,一片风景是怎样地焕发了你良久的注目……总之,事件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可以是道德的、非道德的,可以是情感的、非情感的,甚至琐碎荒诞的。这些由事件组成的生活之流就是诗歌的情景之流。
就我而言,我的许多诗都是由经历(事件)所引发的感受写成的,而这感受总是指向或必须落到一个实处(景),之后,它当然也会带来遐想或飞升(情)。这事件本可以成为一部长篇小说,或一个长长的故事(如果口述,或许是两个小时的故事),但情况相反,它是一首诗,一首二十或三十行的诗,更有甚者,有时竟是短短的几行。这正是事件——情景交融——的张力,它惊人的戏剧化!
诗歌中的事件之于我,往往是在记忆中形成的。它在某个不期而遇的时刻触动我,接着推动我追忆相关的过去,并使一个或多个事件连成一片,相互印证、说明、肯定或否定,从中一首诗开始了它成长的轨迹,最终形成并显示出它的结局和命运。换句话说,这些经年历月在内心深处培养出来的一个一个的故事,它们已各就各位,跃跃欲试。
就我个人写诗多年经验,一首诗的成败全在于事件的运用,在于情景交融是否天然,故事是否完整,叙述的角度是否巧妙。一首失败的诗往往是场景混乱的诗,一篇有头无尾的故事,一个不知所云又一团乱麻的事件。失败的诗往往每一行都是一个断句,彼此毫无联系。而一首好诗从头至尾彷佛就是一句话,而一句话已说清了整个事情。
三、感受与表述
每当有人问我,一首诗是怎样写出来的?我都会立即想到两点(当然不止这两点):即一个诗人的感受能力和表述能力。因为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可能感受到了,但说不出来;可能说出来了,但离感受的精确度还有距离。好诗人无一不是对生活——乃至生命——有着独特感受并且表述极其到位的人。话又说回来,这两种能力(感受能力和表述能力)也并非神秘莫测,只要一个人有一定的“感时伤怀”的禀赋,都可以通过训练而达到。训练从观察开始。
四、声音
声音应是一个写作者首先要面对的——最神秘的——问题。蒲宁说,在写作之前,他首先要寻找到一种声音。
艾略特曾在《诗的三种声音》一文中把诗的声音分为三类:“第一种声音是对诗人自己或不对任何人讲话。第二种声音是对一个或一群听众发言。第三种声音是诗人创造一个戏剧的角色,他不以他自己的身份说话,而是按照虚构出来的角色对另一个虚构出来的角色说他能说的话。”可以说,我诗歌中的声音就是艾略特所说的第一类(这是从主要方面说的,并非我的全部),北岛的诗歌中的声音当属艾略特所说的第二类(早期北岛,后来他也用第一类声音说话),张枣应是艾略特所说的第三类声音。正是如此,我的声音是独白。早期北岛是宣言者。而张枣是典型的戏剧性交谈,一个多声部的交响乐家。
声音在诗歌中至关重要,民族性抑或诗性都只能在声音中突显。众所周知在诗歌翻译中,文字的意义和意象均可翻译,唯独声音无法译,因此才有弗罗斯特所说的一句名言,“诗是翻译所失掉的东西”。诗歌中的声音是最具魅力的部分,其中也具有情感、意义以及某种区别于他人的神秘禀性。另外,身体问题也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基本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身体就有什么样的声音。身体的好坏胖瘦都会导致不同的声音。身体就是一个人的气质,而声音呈现气质……
哈金也认为我们的现代诗在声音上出的问题最大,这或许是一种宿命,曾经是如此推崇汉诗的庞德也对汉诗的声音表示过遗憾,他说汉诗“只有一些嘶嘶的声音”。当然庞德对汉诗一直是搞创造性发明,他除对汉字的意象感兴趣外,还无法欣赏汉诗的声音。但我们也得承认汉诗的声音比英诗的确要简单得多。古典汉诗的声音也不过如此,更何况现代汉诗了。现代汉诗如不在声音上下大功夫,只有死路一条。
在不同声音的驱动下,诗歌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为协调写诗者的呼吸(音乐性),写诗者将安排与之匹配的字词句,从而形成一套只适合他——又使他与众人相区别的——诗歌词法、句法与文法。顺势而来,诗歌中的声音应从两方面来讲,一是诗歌的音韵、节奏、排列等形式功能,二是写诗者的口气、语调、态度、气质。当我们说他写诗有一种独特的声音,便是对他的赞美,尤其赞美他写诗时的姿态和语气,当然也包括他独有的词法、句法与文法。
五、声音与色彩
晚唐诗人陆龟蒙的一句诗:“酒旗风影落春流”(陆龟蒙:《怀宛陵旧游》),此句由三个词(酒旗、风影、落春流)组成,一眼看去,堪称音、色、形俱佳,汉字之美在此飘飘欲出。又不禁让我感到(似乎是头一次感到)汉字竟如此美丽、神妙,仿佛汉字之美是从“酒旗”、“风影”、“春流”开始的。这几个词虽是从大处着笔(并不细腻)但却包含了唐诗的魅力以及唐人的大器。这句诗也使我想到俄国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言:“许多俄国字本身就现出诗意,犹如宝石放射出神秘的闪光。”换句话说,陆龟蒙所写下的这七个字也正是在关系中——通过炼字,即配搭——表现出诗意的,但它们并不像宝石放射出神秘的闪光,而是像一幅清雅的水墨画,为我们传达出一种欲说还休的气氛与意境。汉字的轻重缓急,声音与色彩从来是在匹配中才可达至妙不可言的仙境,并带给人“出其不意、羚羊挂角”的亲和力。
六、逸乐
年轻时喜欢呐喊(即痛苦),如今爱上了逸乐。文学真是奇妙,犹如蛇要褪去它的旧皮,我也要从呐喊中脱出。逸乐作为一种价值观或文学观理应得到人的尊重。它提醒我们注意:“在明清士大夫,民众及妇女生活中,逸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甚至衍生出一种新的人生观和价值体系。研究者如果囿于传统学术的成见或自身的信念,不愿意在内圣外王,经世济民或感时忧国的大论述之外,正视逸乐作为一种文化,社会现象及切入史料的分析概念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对整个明清历史或传统中国文化的理解势必是残缺不全的。”“缺少了城市,园林,山水,缺少了狂乱的宗教想象和诗酒流连,我们对明清士大夫文化的建构,势必丧失了原有的血脉精髓和声音色彩。”(李孝悌)
逸乐是对个体生命的本体论思考:人的生命从来不属于他人,不属于集体,你只是你自己。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认为小乘比大乘更直见性命,我不渡人,只渡自己,因此更具本质。生命应从轻逸开始,尽力纵乐,甚至颓废。为此,我乐于选择一些小世界来重新发现中国人对生命的另一类认识:那便是生命并非只有痛苦,也有优雅与逸乐,也有对于时光流逝,良辰美景以及友谊和爱情的缠绵与轻叹。
当然,如果你不同意“美学高于伦理学”(布罗茨基),至少你应以平等之心对待二者,即你可以认为活在苦难里并呐喊着更有意义,但不应以所谓高尚的道德来仇恨逸乐之美。说到底,二者均有价值,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人生观或艺术观的选择而已。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就是你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另一个人也可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七、自然
人们常常说诗贵自然,但“自然”又常常被人误解成为要么是随意写,要么是简单或无需技艺的代名词。似乎写诗不是一项具备专业性质的劳动,而是一件尽管从大自然中随意采摘的乐事。此说当然大谬。而我在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指诗人写诗时的一种恰到好处的姿势和态度,即在做作(“虚”)与不做作(“实”)中达至最佳的平衡,从而来到诗最难能可贵的一点——自然。但要做到自然也需要许多讲究,这讲究在艾略特那里说得最为清楚,他在他那篇名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如是说来:“差的诗人往往在应该自觉的地方不自觉,而在不该自觉的地方又自觉。”这儿的“自觉”与“不自觉”完全可以换成“做作”与“不做作”。而一个诗人如深懂了这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他无疑就会成为一个好的诗人,即一位自然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