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诗》头条诗人 | 蒋浩:佛蒙特札记
蒋浩,1971年生于重庆潼南。先后在成都、北京、海南和乌鲁木齐等地做过报刊编辑、记者、图书装帧设计、大学教师等工作。编辑《新诗》丛刊。著有随笔集《恐惧的断片》《似是而非》,诗集《修辞》《喜剧》《缘木求鱼》《唯物》《夏天》等6部。诗作被译成英、德、法、西、荷等多种文字。应邀参加过中国文学节(瑞士,2009),第37届英法诗歌节(巴黎,2014)。曾获界限诗歌奖(2000)、倾向文学奖(2002)、诗东西PEW诗歌奖(2017)、海南文学双年奖(2018)、苏轼诗歌奖(2019)等。现居海南。
佛蒙特札记(七首)
克莱山日出
一路小跑,
到了山顶时,太阳
已经升起在对面的山顶。
隔着枫林起伏的末梢,
云层里发出的亮光
多了些闪烁不定。
我来晚了点,
想看看和海上日出的不同。
虽然我知道,
他刚刚从海南岛沉下海。
我看到飞机在天上画出的粉笔线,
斜贯南北,稚嫩的笔触,
和海南岛没有不同。
下山路边三只半人高的邮筒,
并靠在一起,
像三只巨型麦克风,
倾听着对面草地尽头枫林的静默。
有一只已经打开,
耷拉在筒口下颏的小门,
舌头般滴着水。
那些濡湿信角的朝露,
和我鞋上的水渍,
也没有不同,
都让我感到了一点冷。
而热的光正趴在远处拉直的电线上,
雨点般闪耀着,
向我滑过来;
要把滚烫的光线塞进邮筒里。
我想着明天也这样上山,
只是要早点,更早点。
但天气预报说有雨。其实,
这里的雨也耐看。
熊、刺猬或豪猪之死
(给王寅,为我们在佛蒙特九月的日子作)
你夫人指了指那边,告诉我,
山路上死了只小熊,
也许是撞死的。
记得上周一晩上,
老汤姆在教堂读完诗,
夜里十点还执意要开车两小时,
回米德尔伯利乡下。
我怕山远路黑林深草密到处有李鬼,
他说唯一害怕的是车撞上各种大小动物,
叽里呱啦举了一堆名字,
首当其冲的就是熊。
你夫人还用手比划出小有多小。
我喜欢小,
熊却是一个关于大的概念。
而一只死了的熊,
意味着大有了边界?
你显然有自己的想法,比如,
你没有拍到的那对灰褐色的北美鹭
就在刚才的薄雾中,
穿过红磨坊桥的虹吸孔,
翅膀煽动着基训河清澈的微波,
冷漠眼睛里无所畏惧,
仿佛死只是一面镜子,
滑翔意味着超越。
我们步行到那山路上去找。
你说那熊就横躺在马路中间的两根黄线上。
留在黄线上的那滩U形血迹,
还很新鲜,但熊现在不在这里。
我们在周围找了一圈,
发现她趴在公路左侧排水的草沟里,
身长约七十厘米。
我用木棍给她翻个身,
四脚朝天,牙齿上全是血污,
在身体左侧的背腹之间,
有一条头尾走向三十厘米长的大裂口,
能看到里面粉红的内脏。
这里的车开得专制而凶猛,
清早的撞击尤其惨烈,
应该是瞬间毙命。起初,
看到她身上那些硬长且直的褐色针式毛发时,
你和我都认为她是刺猬,
至少不可能是你夫人所说的熊。
回去的路上遇到黑白二兄:
白兄来自纽约,
做广告出身,对食物敏感,
最近的雕塑作品是用树脂成倍地放大烤肉串;
黑兄来自俄亥俄,爱好诗歌
梳一头油光四射的脏辫,
长相也像荷兰球星古利特,
那晚他边听诗朗诵边投入地摇头晃脑,
把中文抒情诗理解成了饶舌?
我给他俩看了手机照片,
他们的大白牙统一咬定是Porcupine*,
而不是Hedgehog*。
我在工作室查了资料,
确认了死者就是豪猪,
便又返回现场查看周边环境,
想着给这次死亡记录点什么,
并考虑是否把她埋在这里。
很巧!向南三米的路边
竖着一块蓝色木质警示牌,
正好做她的墓碑,
上面的白字“NO PASSING”*是最适合的墓志铭;
沿路再向南五百米,
一幢红色木屋的檐口,
正斜逸出一面国旗,
可以盖住她冰凉的身体;
再向前二十米,另一座黄色民居前的
两树绣球花,圆圆滚滚的茂盛,
那么多花瓣足以覆盖她小小的棺椁;
再向前两千米的森林边,
有座白色而简朴的教堂,
神职人员正闲得蛋疼,
但可以随时打起精神,
为她唱赞美诗、读祈祷文。
我在豪猪旁边坐了会儿,
开始给她拍最后的遗照。
附近有位山民挺着大肚子在花园收拾停当后,
过来对我说,这样的事经常发生,
死只豪猪不算什么,死个人才是事呢。
——————————————————————————
*Porcupine,即豪猪
*Hedgehog,即刺猬
*NO PASSING,禁止通行,为警示标志
九月二十六日访
明德学院罗伯特·弗罗斯特旧居
(给亦来)
这浪花般落叶簇拥的未走之路,
踩上去,有些绵软。
一再托起我们身体的微漾之力,
来自心与心的吸纳和折射;
脚底下窸窸窣窣的脆响,
悠远得像地心在分泌心声:
此刻,大地咀嚼了一些辞章,
又把个别的字句轻轻地咬合在一起。
我的脚感觉到了文字的羁绊,
手却若有所失地迷失于
栅格化的空气中。
推动我们走向那幢深灰于黑的小木屋的
夕光的引力,
又把这些交叉的树枝在头上形成的
一个个彩虹般的拱顶
紧紧地连缀在一起。
在一个巨大的斜坡上,
他们依靠无穷无尽的笼罩,
把一行永恒之诗运送到山的那边。
道旁树大多保持着倾听时倾斜的姿态,
有几棵黑松像取自我们的两肋,
风提炼着皴裂的皮肤,
影子剪下了节奏的眉毛。
松果落下来安慰我们:
只是一些写废了的,只是一些涂抹掉的。
诗人不在了,
锁依旧挂在那里,
新鲜得像只有一个字的标题:“不。”
隔着玻璃看那幽暗的室内,
像贴着皮肤去听他身体里沉睡的器官。
虽然我也望不远,看不深。
九月二十六日登曼斯菲尔德山*
(For Thomas Moran*)
不巍峨,不壮观,
在横贯佛蒙特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绿山中,
她就是最高峰。
虽然比你登过两次的泰山要矮五百米,
(今天你又约了我第三次)
但这里的石壁上没有题字、刻诗。
志道和功德,
最初就是放羊和植树。
直到七十年代,
那些从纽约和波士顿来的长发摩托们,
吸着大麻,饮着溪水,
在山谷里抟土造屋,
在树荫下磨石为镜,
本地才抽象为风景。
不像你在八十年代的长安街,
用横撇竖捺虚构中国学,
把地板上摞起人高的三坟五典
西化为东方美。
同样,这里的石壁上也没有柱础或木桩。
庙宇和道观夹杂山岚,
往往要建在画笔的点染勾皴处。
而教堂的拱门
几乎从不开向山林。
这就是字和字母的区别?
但今天的字母们在山势蜿蜒处起伏,
水向木曲*,每个转弯处,
透过阳光浮动的车窗,
都有来自友谊和告别的雅颂风
把我们往山顶送。
突然,你盯着后视镜中一闪而过的飞瀑,
喊起来:“范宽!”*
是的,从空中看,那个醉汉的脸美极了。
来自大西洋的绿浪,
越过新罕布什尔坚硬的花岗岩,
涌向他平静的额头。
而我们正好站在他扬起的下巴上
——这里才是峰顶。
“一切的峰顶。”*
——————————————————————————
*曼斯菲尔德是佛蒙特绿山山脉的最高峰,海拔1339米。从东到西整体上看,整座山脉就像是一张平躺的人脸,可以清晰地辨别出额头、鼻子、嘴巴、下巴(最高点)和喉结,山因此而名
*Thomas Moran,中文名穆润涛。美国佛蒙特州米德尔伯里学院(明德学院)中文系教授,东亚文学研究博士。
*水向木曲,用张枣诗《希尔多夫村的忧郁》中“水向木蜿蜒”句
*范宽(950—1032),又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性疏野,嗜酒好道。山水画“北宋三大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
*一切的峰顶,歌德诗,梁宗岱译。
隔壁
(For Chenxin Jiang*)
一旦意识到“时间”是个名词,我们就会询问时间的标准。
——维特根斯坦剑桥讲演集(1932-1935)
隔壁如隔行。立在
你的英语和我的汉语之间的这面薄墙,
镜子般磨炼着彼此的须眉。
接下来的这个九月,
我们在这里每天的工作就是为这面墙写作,写作。
来自两种文化的压力和不同传统的引力
既没把它变薄,也没变厚。
对于语言和诗来说,
墙只忠实于她自己笔直的隔离,
和一分为二的判断。
墙外五米是蜿蜒的基训河。
分行的流水把凸起的礁石变作了无碍的句读,
水石相激的声音听起来清澈极了;
橡树和枫树之间绣球花模糊的倒影
加深了这清澈中的清脆。
流水是另一面墙,
在世界和它的影子之间不断地移动,移动。
汉字和字母在河面上下颉颃,
像灰褐色的北美鹭迎迓着银白色的南海鸥,
飞把我们的窗连成了一排。
谢谢你,你美妙的译文发明了原作,
流水又打印出源头,
群山装订了她,
被这面墙再次固定在你我之间。
——————————————————————————
*Chenxin Jiang,翻译家,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
黎明前在克莱山上直到日出
1
没有一棵草认识我,
因为我连一棵草都不是。
但我认识这里的那棵松树,
昨晚他被新月照亮过。
2
傍晚时最先变黑的石头,
总是在黎明里又最先亮起来。
从他身上的皱褶凹陷处涌出的露水,
开始反射这熹微的光。
3
草地上的雾和森林里的雾
不是厚薄、浓淡、动静的区别,
她们都没有影子,
像精灵和天使几乎没有不同。
4
蘑菇像个水泡,浮起来了,
周围的草地涌起了细浪。
昨天中午,我看见一朵云,
在这一带的天空中徘徊过。
5
住在山下而不到山上散步,
犹如在书中睡觉而不知文字已远游。
我几乎每天都从庞德路上山,
从古尔德路下来。
6
松树裂开的皮加深着这森严的夜色。
寒气凝聚在我的皮肤上,
稀释着皮肤的透明度。
我们的影子先于我们被盘旋的山路铐在了一起。
7
我想起我是坐在一块石头上,
而不是坐在月亮上。
我在这里坐得越久,
我身上的缺点就暴露得越多。
8
月亮和长庚星之间那么近,
他们下面这个幽深的山谷隔开了他们。
我向里面扔了两块石头,
像是来自他们彼此之间的问候。
9
松林里有一片墓地。
几块方尖碑突破了眼前的寂静,
低声鼓励着落下的松果在地上继续滚动。
刷白的空气又慢慢被光涂红了脸。
10
野苹果从枝头落下来,
并不需要任何鼓励和惩罚。
我从树上摘一个吃,
又从地上捡一个吃。
11
溪声,虫鸣,鸟叫和露滴混在一起的时候,
落叶像标示在他们彼此之间的句读。
那叶落的声音是一个停顿,从绷紧的树琴滑下来,
敲击着草地松软的鼓腹。
12
林边那团小小的光亮像一张微弱的蛛网。
路灯在她照亮的那团小小的光亮里忙碌着。
天亮时我在灌木丛中看到她织出的白色小手帕,
像系在那里给迷路的蝴蝶、蜻蜓们标识方向。
13
好像有人说过,刚刈过的草地
散发出一股浓烈刺激的精液的气味。
我讨厌那些锋利而闪亮的刀片。
我在夜里闻到白天割过的草地散发出一股新鲜的铁锈味。
14
沉甸甸的星光,刚出门就按住了我的头。
山脉起伏,到山上,你会离我更近些。
你从我杯子里倒流的银河中突然脱颖而出,
要用尖脸钉穿我的鞋底。
15
冰糖般微寒的夜之黑柔软起来,
她的外形融合着这些树木、草地和石头的外形。
分泌的雾起初也是黑的,因这样的融合而过热,
就会慢慢离开所爱之物。
十月七日深夜在拉瓜迪亚机场等早班机去华盛顿转机到北京回海南即兴
啊!伟大的等待,不朽的疲倦。
这深夜十点到凌晨六点,
这刚好死去又活来的时间。
这个原本只是餐厅的地方,
或坐或躺,那么多人:
黑的,白的,黄的;
亚洲的、非洲的,欧洲的……
他们是要回家,
而我是要回国。
我的读者不在这里。
我也不为这里的读者写作。
他们压根就不需要我的诗。
我的母语像我正在等待的飞机,
典我到这里,又要押我回去。
我们互不相让,
但你从来不会抛弃我。
我在飞机上望见的天空,
和下飞机时看到的大地,
都是被互相改写的焦虑。
我等太久了,有些累,
我多么渴望一种在睡眠中诞生的现实,
和在现实中牺牲的睡眠。
但这里,这整个机场,
包括我到达的机场,
甚至所有的机场,唯一缺少的,
恰恰是一张床。
(“头条诗人”总第540期,内容选自《江南诗》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