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头条诗人 | 王太贵 : 扶贫手册上的红手印
王太贵, 1983年8月生于安徽金寨。大学时期参与创办河畔诗社,并开始文学创作。先后结业于鲁迅文学院安徽作家研修班、鲁迅文学院新时代诗歌高级研修班。组诗发表《诗刊》《星星》《诗歌月刊》《安徽文学》《诗潮》《上海文学》等。作品多次在全国诗歌大赛中获奖,并入选多个选本选集。著有诗集《数山》《我的城堡》。
扶贫手册上的红手印
王太贵
一篮红辣椒
贫困户冯纪敏家,一篮子红辣椒
在院中格外红艳,像一枚红邮戳
墙壁上贴着扶贫政策明白纸
她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水泥路修通了
养鸡有补贴
孩子上学有补助
大病有救助
门诊有报销……
日子越来越幸福
这比一篮子红辣椒
还要红火和欢喜
在贫困户余学义家
布满油渍和污垢的方桌
很快就被大大小小的图片
和各式各样的证件覆盖了
找了好久,才从医保卡、低保本
转院记录、出院小结、医疗救助证下
翻出老余的户口本
这本封面破旧内页发黄的户籍登记簿
除了老余和他老伴外
还有一个生于1968年的儿子
当我翻到这一页时
老余又颤巍巍地递给我
一本精神病残疾证
春天的愿望
他的要求不多
只是砍去屋后的一排杨树
这些杨树根本不值钱
很多都空了心,只要刮风下雨
一家人呆在屋子里
总是担惊受怕
但是他无力砍掉这些树
这个身体孱弱的贫困户
望着我说,这些树是别人家的
要砍,还得跟人家商量
还要付一笔不小的费用
我在扶贫手册上
认真记下他的愿望
送我出门时,他紧紧攥住我的手
站在门口梨树和桃树的繁花间
我像个即将出门远行的孩子
收藏家
收藏病历本,不属于自己的病痛
收藏算盘,可拨的珠子寥寥无几
收藏二胡,但收藏不到凄凉的声音
十多年了,五里墩村的余国义
只倾心一件事,穿街过巷
走村入户,十多年了
在他独居的“大别墅”
院落、厨房、客厅、卧室和卫生间
堆满沉甸甸的收藏品
他独处其中,脚步蹒跚,终日流泪
在藏品之外,被收藏的
还有他,日复一日的自言自语
有一天,他从CT片、X光片、B超单
心电图、化验单、出院小结中
颤抖着扒出一张模糊的照片
就像扒出隐匿多年的病根子
“这是我儿啊,十几年前在常州打工
患心梗病,没了……”
扶贫手册上的红手印
扶贫手册上,一枚枚醒目的红手印
不断提示我:这些无字的符号
镌刻了多少人的希冀和汗水
低保、产业补贴、大病救助……
粽子、月饼、围裙和保暖瓶……
脱贫攻坚的大礼包,如今被无数个
鲜艳的红手印,一一解压
“俺不识字,但俺知道党的政策好!”
冲北组84岁的贫困户贾丙桂万分感慨
每一次摁手印,他的手都有些战栗
可他的心,却无比甘甜
南戎西村村部外的稻田
8月8日,立秋。南戎西村村部外
铆劲灌浆的稻禾,加重了黄昏的心事
远处的村落,两天前曾逐一走访
有的人家,屋顶升起袅袅炊烟
生火做饭的贫困户,小小四方餐桌
摆上自家生产的蔬菜和禽蛋
大户带动小户,流转的土地变成
可支配的收入,村书记带着一帮人
在田间抽水灌溉,整洁的资料室内
密密麻麻的数字,是无数干群用汗水
浇灌的谷物,根扎在贫困户心中
在贫困户罗会池家
井旁有枣树,池边挂石榴
青涩的柿子,压弯树梢后
秋天才会感到些许羞涩
龙腾村龙二组,贫困户罗会池
站在木椅上摘枣子,令人难以置信
扶贫手册上,他的年龄83岁
刚刚从椅子上跳下来
招呼我们吃枣、喝茶、乘凉
他的笑容、语言和动作
比立秋的天气爽朗
他满口的赞许和感动
来自于扶贫手册上
一页页详实的帮扶措施
离开时,我的额头无意中碰到
树上的枣子,摘下一颗扔进嘴里
那种甜啊,在心中久久萦绕
入秋帖
朋友圈里,不断有人晒照片
说入秋了,天就凉快了
此时,我正跋涉在龙腾村的田间地头
去寻找一个叫杜安江的贫困户
乡间小路,鸡犬相闻
我拍下木槿花、丝瓜花和牵牛花
久旱之后,刚刚下过一场雨
庄稼丰盈茂盛,杜安江的院落
整洁而宁静,三只珍珠鸡在低头觅食
扶贫手册上,2015年到2019年的记录
每一行字迹,都工整清晰
每一个数字,都有可靠的出处
刚刚翻建的房屋,让他不再担心
暴风骤雨,而健康脱贫政策
为他的慢性病,开了一则长久处方
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公示牌
早上六点三十分,霍邱县南戎西村
柳塘组,大门上巴掌大的公示牌
让我们找到贫困户宋文国家
健康档案编号、家庭签约人口、村级签约医生
乡镇责任医生、县级责任医生、联系电话
绿底白字,贫困户看病难问题
已经成为历史,乡村医生定期巡诊
测体温、量血压、打吊针……
由夏入秋,泥泞小道修改为水泥路
出诊箱里装满药物和器械
村医崔勇华每天都往返在贫困户
与医疗室之间,风雨无阻
公示牌不大,爱和希望无边
“用心守护约定,用爱呵护健康”
这是党和政府,对百姓的庄严承诺
(“头条诗人”总第434期,内容选自《诗刊》2021年第3期)
创作手记:抵达心灵深处王太贵
2018 年 3 月,淮河两岸已满目葱茏,花红柳绿。五里墩村的贫困户余学义家门口,桃花梨花开得格外灿烂。在结束半个多小时的走访后,他十分不舍地将我送至门外,拽着我的手,紧紧不放。余学义长期患慢性病,但那双瘦骨嶙峋的手,却非常有力。几分钟前,我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了他反映的问题。此刻,伫立于门前的两树繁花间,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间。一个多小时前,我的手起草过文件,在手机上翻阅过几首诗。但刹那间,我感受到一股巨大力量,来自于一个之前素不相识却要推心置腹的人。我想起佩索阿的诗句“我的心,准备好了不去悲伤”。我没有感伤的理由,我像个身负重托的孩子,即将出门远行……
我想,这就是我写下这组诗歌的初心和动力。
参加脱贫攻坚工作三年多来,我时常从书斋走向田间地头,远离喧嚣的人群车流,去聆听一个个陌生人的故事,感受普通百姓的冷暖和悲喜。红辣椒、枣树、稻田、炊烟、珍珠鸡,大地上翻腾活跃的一切事物,都在生动讲述着扶贫以来的巨大变化。光伏收益、产业发展、低保和大病救助,曾经的梦想,都在一步步实现,感动、感激和感恩,是贫困户们时常表达出来的情感。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这场伟大壮举中,我不是局外人和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和实践者。我为他们的故事感动,也有必要将这种感动用诗句记录下来。
贫困户余国义年过八旬,独居一套大房子。每一次走访,我都会静静聆听他的“唠叨”。有一天,他从抽屉里扒出一张皱巴巴的照片递给我,照片上的年轻人意气风发,面容俊朗,我很好奇。“这是我儿啊,十几年前在常州打工患心梗病,没了……”老人平静地说着,像讲述一个没有结局的悠长故事,没有悲痛和激动,只是眼角有几滴让人不易察觉的浊泪。如今老人“两不愁三保障”,女儿们轮流伺候他,各项帮扶措施让他衣食无忧,生活安宁。
每一次入村走访,对我而言都是更好地抵达自己的一种方式。耄耋老人罗会池的甜枣、冯纪敏家的红辣椒、村医崔勇华的奔波忙碌、贾丙桂的由衷感慨,在一枚枚鲜艳的红手印中,我看见了新时代的美好愿景。
辛波斯卡说:诗人必须能够也应该自现实人生取材,没有什么主题是“不富诗意”的。我写下的这些诗句,权作对自己这段行程的一个补录,对新时代的一个小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