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头条诗人 | 沈苇 : 诗江南
沈苇,浙江湖州人,曾在新疆生活工作30年,现居杭州,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著有诗文集《沈苇诗选》《新疆词典》《正午的诗神》《书斋与旷野》《诗江南》等20多部。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十月文学奖、刘丽安诗歌奖、柔刚诗歌奖,花地文学榜年度诗歌金奖等。作品被译成英、法、俄、西、日、韩等10多种文字。
运河剪影
1
混浊的运河上
运砂船吃力地航行
像一座移动沙丘
承载沉闷雷声
2
一条河的法度
寂灭两岸风景
一条河的力度
勒紧逃离者一生
3
入梅,雨水不绝
天上的水和地下的水
茫茫一片,混淆不清
运河水,懒洋洋躺在微澜里
当雷声滚过河岸、田野、房舍
仿佛受了惊吓,水从缸里
突然站了起来……
4
孩子们扎下猛子,受惊的
花鲢和鲤鱼,跃出水面
老甲鱼爬到岸上纳凉
萤火虫飞来飞去,聚集到
冬羊草上,闪闪烁烁
装在瓶里就是夜读的灯盏
清明前后,油菜花明丽两岸
桃花、梨花,开了又谢
落在水面,缓缓漂走
一位老人坐在河边垂钓
半天不动,一无所获
一尊夕阳下的雕塑在垂钓
他有足够的耐心,钓起
一些落英、一点旧时光
也仿佛,能将小时候
两次差点淹死的我
钓到岸上,救活……
5
头蚕罢,运河两岸忙碌起来:
麦子要掼,蚕豆要敲,菜籽要揉
水田要插……稻草人忙于驱赶麻雀
蚕宝宝,从竹匾来到厢房地上
蠕动变慢了——它在等待上山、结茧
而现在,还得警惕冬眠后饥肠辘辘的蛤蟆
忙碌,流水的仪式;噤声,并不意味着
乡音的懒惰、无力、瘫痪
半夜响雷、闪电,突然的暴雨
参与到我年少的体能和累趴下的秧苗
6
从前,运河上的闸官、漕卒、船丁晓得
一条负重前行的漕船,对应天庾星
“天庾积粟以示稔。”舟楫往来
北上仓廪,承接星河碎银
即便一首哀叹漕运之苦的唐诗宋词
都有一个宇宙模型在建构、运转
而今,运河累了,天人早已分离
新的可能的诗篇,必须朝向内心
去发见洪荒之水、沧海之粟
7
河边有一棵老桂树
还有一棵枇杷树
构成一个儿童乐园
摘去全身沉甸甸
金灿灿的枇杷
肥厚的树叶
噼里啪啦地鼓掌
枇杷叶为何疯了似的鼓掌?
因为闷热、懊恼的风
还是无果一身轻?
8
一位老人
在河边桑树地里割草
我问:是给湖羊吃的吧?
他纠正道:给我的咩咩吃!
9
我梦见我赤身裸体
走向平静的运河
怀抱一颗盛夏之心
我梦见我溺亡于运河
一个水鬼兼木乃伊
开始用瑟瑟枯叶说话
也用低低雷声
滚过水与沙两个故乡
10
退藏于密
退藏于一滴运河之水
一滴故乡水,打开近和远
以及,绵延不绝的万古江山
像一位久远的逝者
我不在水色中显现一丝涟漪
11
我从运河边
拆迁后的宅基地上
拉来一车泥
又在村里找到几种野花
种在盖房用的几块空心砖里
野花种活了
仿佛新居有了根基
仿佛我,再次续上
中断了三十年的故土血脉
12
收割后的油菜躺在河滩上
五月的雨水和艳阳,两种裸晒
线形果静静爆炸,射出须弥芥子
草本、花泥,未来油脂的混合香味
一次次打开贫寒、寂寞的早年
河水浑浊,如初榨油的滞缓流淌
但足以让我辨认自己混沌的起源
骆驼桥
向东,湖州城外
钱山漾的地下世界
碳化的丝、桑园、孤独的高杆桑
王大妈的面、淤泥里不腐的檀香木……
向西,骆驼的肉身已是合金
从荒寂到繁华
一条黄沙路似乎没有尽头
仿佛你凌乱一脚
就踏入了西域的隐喻
水的高处在仁皇山
譬如枝头的柑橘和柚子
富氧的霅溪之上
石头和水泥的骨架也会颓丧
骆驼桥,只是一个水乡隐喻
一次与远方的对话和关联
霅溪的湿,一滴滴注入远方的干旱
而漫漫黄沙,总是梦里相见
溪流会合,来自蓊郁群山
在大平原,绵长、蜿蜒
如一束惆怅的生丝
骑着波峰的驼背,这心灵的
雅丹地貌,一路向西——
远行者已是他乡故人、故乡异客
在丝竹和隐约的胡乐中
一再默祷:
此岸,彼岸;彼岸,此岸
揭谛,揭谛,波罗僧揭谛……
塘栖
负塘而栖,莺啼花落
枇杷熟了,阴阳井,弄堂琵琶
一起弹奏细雨、和风
时光的一个停顿,在塘栖米床
七孔桥的流逝,有了七倍的慢
关于众生,关于苦乐
陈守清的广济,是普渡的近义词
苏州已远,杭州很近
人间慈航,过塘栖
便是拱宸桥、武林码头
放下糖佛手、紫金锭
撑起一把缱绻的天堂伞
远看去,仿佛运河之水
撑起了雨水的伞骨
天空低垂的廊檐和华盖
异乡人的墓园①
只有石头记住了他们
在大海上九死一生
在陆地上再死一次
一切都消失了
只有墓碑石和挡垛石
还记得他们
清净寺。“……这是异乡人的坟墓,
法蒂玛·宾·哈米迪·哈杜里,
于……6月20日。”
“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
先知(愿他平安)说:
‘死于异乡者,即为壮烈之死。’”
意大利人雅各·德安科纳所见:
印度人以蔬菜、牛奶、米饭为食
不吃鱼和肉。消失的延福寺
残破的狮身人面像留下了
婀娜湿婆,继续变幻着
林伽相、恐怖相、温柔相、
三面相、舞王相、半女相……
来自沙漠的伊朗人、叙利亚人
劈波斩浪,驶向另一个瀚海
带来摩尼的“大力”碑:
善与恶的二元论
光明与黑暗的博弈、角力
如果神祇依旧不够
异乡人就和闽越人一起
请来本地的海洋之神:
妈祖、观音、龙王、阴公、吞海……
一代又一代,如落叶凋零
如陆上矴石,背靠并扎根海岸
看舟楫往来、顺风相送、牵星过海
——向海而生?
大海,正从另一个时空归来
异乡人,他们的一地残碑
如石浪,激荡、启动、开始……
①:通过海上丝路,历史上曾有数十个国家 的侨民来到泉州,他们大多客死异乡。侨民们 信仰多种宗教。
(“头条诗人”总第568期,内容选自《诗刊》2022年第1期)
西域归来,重新发现江南
沈苇
三十年西域生活后,我在 2018 年底回 到了江南。我热爱的西域,我已不在场, 再也无法亲历它鲜活或滞缓的日常,我回 来的江南,也不是年少时的江南了。
归来,江南仍在那里:她的自然、山 水、风物,在那里;她的意境、诗情、画 意、韵致,在那里;这个“清丽地”“温 柔乡”“销金锅”,南朝人称之的“欲界 之仙都”,马可·波罗看到的“尘世许诺 的天堂”,也部分地在那里。只是,时间 已来到 21 世纪。
江南文脉, 赓续绵延;她的文学传统, 特别是诗歌传统,茁壮独秀。但江南不能 简化为“美丽”和“富庶”。江南有着与 生俱来的自身内部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河 与海、泥与焰、丝与剑、吴与越、平原与 群山、谢灵运的“山水”与干宝的“志怪”、 鲁迅的勇猛尖锐与丰子恺的温暖慈悲…… 构成江南之精神的两极、多维, 唇齿相依, 杂糅一处,融会贯通。江南积淀深厚的新 旧传统,构成了今天写作者面临的挑战和 “影响的焦虑”,当然,还有每一个写作 者置身当下、面向“云时代”急遽变化的 经验的切身性和眩晕感。
在江南写作,仍像在西域一样,需要 自己时时内省, 警惕地域自大和地域自恋,不能沦入地域主义和地方主义的迷人陷阱。 庄绰《鸡肋编》云: “西北多土,故其人 重厚鲁;荆扬多水,其人亦明慧文巧,而 患在轻浅。”江南写作容易“小富即安”, 过分讲究趣味、情调,容易偏狭、潮湿, 染上某种黏黏糊糊的个人中心主义习气, 还有湿气太重带来的扭曲膨胀、变形变异, 才子气以及才子气的穷途等等。但面对成 就不凡的当代诗歌,新疆时期的我,最爱 阅读的仍是江南地区优秀诗人的作品,其 中的纯粹、通透和语言的考究、精准,能 够使我免于长期“孤悬塞外”可能带来的 心灵和语言的萧瑟与粗糙。
今天的江南写作,无论拟古、仿古还 是新山水诗,无论现实主义还是新古典主 义,必须将“江南性”与“当代性”结合 起来,换言之,要置身纷繁复杂的现实、 回应伟大悠久的传统。在持续两年的诗集 《诗江南》的写作过程中,我对自己有三 个提醒:警惕湿气和黏稠,消解写作惯性 和过度的个人化;将自然、人文与“无边 的现实主义”(罗杰·加洛蒂语) 相结合, 形成“并置”“多元”的效果;继续践行 我在 1990 年代提出的“混血写作”“综合 抒情”的诗学理念,在地域性写作中呈现 “去地域化”的风貌特征。
-
匿名2023-09-07 23:30:02真的是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