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在旧体诗中经常象征什么?
时间:2022-06-06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楼下别闹- -
杨花的确有水性杨花之称,但也是一方面而已。
而杨花本身其实是代表着飘零孤苦的,因为其他的花朵花开花谢都有其根,而杨花却总是在成熟之后随风而飞,无可依靠。
同时杨花本身是白白嫩嫩的(……),所以杨花其实算不上淫荡。
当然,这也得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律诗中何为失粘?
失粘 作旧体诗术语。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调,在当时也叫失粘。
正确说法应该是这样的。
关于律诗的“粘”、“对”;“失粘”、“失对”
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型则下联出句是“a.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上联对句是“B·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型,则下联出句是“b.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句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两句粘联起来。
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就是B·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是b.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句就是A·平平仄仄仄平平 。也就是说,在对句中,平仄完全是对立的。只有这样,才合乎粘对规律。
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失对”。初唐时,格律未严,“粘”的规则尚未确定下来,所以有少数失粘的现象,直到王维还是如此。至于“对”的规则,似乎确定得较早,所以在唐诗中极少失对的情形。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成为大忌,更没有人犯这些规则了。
共 0 条评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