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的诗教贡献有哪些?
不是每一个诗词老师,都叫叶嘉莹。
1.她古文造诣极高。中国的诗歌,极具“中国特色”,能理解字面意思,不代表就能读懂全诗。
比如宋之问的“但令有归日,不敢恨长沙”,如果不知道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你肯定以为这是个病句。
再比如李商隐的“沈约怜何逊,延年毁谢庄”,如果不知道沈约、何逊、延年、谢庄这四个人的故事,那么这首诗对你来说,可能就相当于英语十六级。
叶嘉莹先生自己也说,中国的诗歌是没办法的事,你只有熟读历史,并且融会贯通,才能读得懂、读得进去。
正因如此,从先秦文学到魏晋诗赋,再到南北朝骈文,她无所不知,无一不精。教学这种事,掺不得一点水分,你肚子里有多少墨水,一张口学生就会明白。
不夸张地说,与那些到处抛头露面、走穴捞金的“明星导师”相比,叶嘉莹先生在古文素养和知识储备方面,甩了TA们好几条街。
2.她热爱诗词,更热爱讲台。叶嘉莹先生曾说,“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我不能讲给年轻人知道,就是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
上世纪70年代,她还在温哥华的时候,就往国内写信,找国家教育部门,主动申请回国教书,且所有费用都由自己承担。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叶嘉莹先生在随后的数十年里,只要时间允许,她就飞到北京,然后辗转奔波于天南地北的各大学校,讲诗词,讲历史,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3.她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叶嘉莹的讲课稿,目前已被整理出版。
其渊博的知识,透彻的分析,极富启发性的点拨,让无数诗词爱好者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可以说,在白话文版本的诗词研究读本中,无人能出其右。
她的弟子更是遍布世界,既有蒋勋、席慕容、白先勇等华语文坛大家,也有国际著名汉学家施吉瑞、白润德等。
她是被公认的在全球范围内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人女学者,是当之无愧的“教授中的教授,大师中的大师”。
4.她让人钦佩,更让人敬重。叶嘉莹先生身为职业教师,她永远保持着一份职业自觉。
即便已是九十高龄,行动有所不便,却仍然坚持站着授课,往往一讲就是几个小时,中途连水都不喝一口。这个细节,应该会让许多捧着茶杯、带着椅子讲课的年轻教师汗颜。
就在今年,叶嘉莹先生再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加上2018年捐赠的1857万元,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这份情怀,不由令人肃然起敬。
一句话,叶嘉莹先生对于诗词教学的贡献,已经超越了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