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more+
咨讯
more+
宣笔
more+
徽墨
more+
宣纸
more+
宣砚
more+
中国诗歌
more+
中国书法
more+
中国美术
more+
中国艺术
more+
理论国学
more+
登录
注册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理论
博尔赫斯:诗与思潮|哈佛诺顿讲座第五讲
2022-05-27
22
夏吟:“诗言志”对我国诗论的深远影响
2022-05-27
19
李海鹏:确认责任、“晚期风格”与历史意识——“90后”诗歌创作小识
2022-05-27
21
张桃洲:寻找话语的森林——论朱朱诗歌中的词与物
2022-05-27
13
陈仲义:百年新诗:“起点”与“冠名”问题
2022-05-27
24
罗振亚:后朦胧诗整体观
2022-05-27
15
王家新:“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重读诗人穆旦
2022-05-27
13
阿西:风暴的形成——读李浩诗集《风暴》
2022-05-27
12
刘永济:读词应知的各项
2022-05-27
14
翟月琴:“抒情阐释学”的建构——评张松建《抒情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
2022-05-27
8
赵思运:洛夫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生成探究
2022-05-27
21
张桃洲:重构新诗研究的政治学视野
2022-05-27
16
高春林:根性写作,或现实的词群
2022-05-27
13
王璞:新诗深入内陆:纪念穆旦(查良铮)诞辰百周年,兼谈“中国性”
2022-05-27
12
王家新:“我们怎能自舞辨识舞者?”——杨牧与叶芝
2022-05-27
10
陈依达:立体分叉与重构——谈张伟良诗歌语言的先锋性
2022-05-27
13
李章斌:多多诗歌的音乐结构(修订版)
2022-05-27
13
唐晓渡:当代诗歌生态:场和“场子”——在“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生态恳谈会”上的发言
2022-05-27
15
罗振亚: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歌综论
2022-05-27
13
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2022-05-27
14
西渡:历史意识与90年代诗歌写作
2022-05-27
33
西川:昌耀诗的相反相成和两个偏离
2022-05-27
13
张立群:新诗与外国诗歌译介关系再思
2022-05-27
13
胡少卿:“层累式”北京的文学重建:顾城组诗《城》《鬼进城》索解
2022-05-27
9
木叶:多多:诗人的原义是保持整理老虎背上斑纹的疯狂
2022-05-27
11
上一页
1
..
209
210
211
212
213
下一页
笔墨纸砚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