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在诗句中起什么作用
一、月在诗句中起什么作用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发了作者思乡之情。
古代诗歌中月的作用
“月亮”是历代诗人写不完看不厌的 永恒 题材。
像晋代: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唐代:李白《静夜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虽然同是写月,但月在诗中的功能却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诗歌中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一、表时间。《诗经`君子于役》中写“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归?”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被国君征去服役,将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他重聚。”这里的“不日不月”
的意思是“不可以用时间计算”表时间长久。同样,陶潜的《归园田居》中有这样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带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这里指夜晚。
二、月还有烘托气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见欢》中“月如钩”两句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抬头新月如钩,低头桐荫深锁,写景逼真而凄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写作者夜泊秦淮河时所见景色。即寒冷的秦淮河上弥漫着朦胧的水雾,清冷的月色笼罩着沙滩,景物显得凄迷而冷寂。诗人先把人带到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中,给人以强烈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写也映衬出了作者凄凉感伤的心境。
三、另外月还有达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发感情是常用的一种手法,但纵横千古,我最欣赏的还是李白对月的描写。月亮本是无情物,并不能表达任何感情,但是李白却赋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传达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便用的是直抒胸臆。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悬,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见面,但都可以看见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这一颗关注你的愁心寄给明月,让它时刻陪伴着你,随你直到偏僻的异乡。这里四处漫游的李白没有忘记贬谪途中的友人,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一颗诚挚之心,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一种问候之情。李白在这首诗中,对月的构思新奇,对月的形象描写也非常美妙。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飘逸的风格特点。
应该指出,写月亮只是一种表达手法,达意才是目的。前面李白的例子,无不说明了这一点。为写月亮而写月亮,简直不可设想。然而,这种现象却在我们有些同学的作文中屡见不鲜:为写景而写景,景色离于主题之外,这样的文章无异于拙劣的拼图。我们应该通过景物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构思与内容融为一体,以写出它的新意,写出它的美
二、谢庄《月赋》中的“洞庭始波,木叶微脱.”的翻译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三、谢庄《月赋》的翻译
南朝谢氏雅道相传,真是俊彦辈出呀……谢庄七岁能文,宋文帝赞他父亲是“蓝田生玉”……以下为翻译:
仲宣跪下说道:“我本东方边地孤陋寡闻之人,成长于深山田园。不明大道缺少学问,辜负了明主的恩命。我听说大地合乎义,高天合乎经;太阳具有阳刚的品德,月亮具有阴柔的灵性;清晨旭日东升光照天下,夜间月亮又将大地照临。明月照耀着君王的楼台,清光洒满了皇家的后庭。月相与日辰不相吻合,是上天警示帝王德行有缺;月相与日辰吻合一致,是上天表示帝王谦虚谨慎。月亮按照十二个月的顺序运行普照,依次历过星空就会风调雨顺。月光使巍峨的楼台增添光华,是轩昂的宫殿更加风采迷人。清光下照而吴国的帝业走向昌盛,月神降福而汉朝的国运得以振兴。”
“如果雾气从地面散尽,天边收聚了残云;洞庭湖开始泛起波浪,树叶儿渐渐飘零;山顶飘散菊花的芬芳,江滩传来大雁的哀鸣;皎洁的明月冉冉升起,洒下清光柔和澄明;群星被掩没了繁密的光亮,天河也藏起了清澈的形影;大地像铺上了一层白雪,天空如晶莹明澈的圆镜;连绵的宫观霜一样洁白,四周的台阶冰一样纯净。于是君王厌弃了白天的娱乐,喜欢在夜间开筵宴饮;收起了轻歌曼舞,停止了敲钟击磬;离开烛光辉煌的华屋,前往月色朗照的便殿;侍从捧上芳香的美酒,乐工奏响美妙的琴声。”
“如果秋夜寒凉气氛凄清,风吹竹林如发悲吟;至亲骨肉不在身边陪伴,旅途中的孤客相继来临;聆听暮色中传来声声鹤鸣,秋风里响起羌笛的怨声。于是乐师调好弦琴的音调,选择那风格和谐的乐曲,奏起了低回婉转的《房露》,又弹出惆怅伤怀的《阳阿》。飒飒作声的树林停止了喧响,层层涟漪的池塘平息了微波。忧愁郁结心中不知向何处寄托,惟有对着明月慨然长歌。歌唱道:美人遥远呵音讯断绝,相隔千里呵共此明月。临风长叹呵何时停歇?道路漫长呵不可度越。
歌声余音还未消逝,残月即将沉没西天,满堂宾客悄然动容,徘徊彷徨若有所失。接着又歌唱道:明月既落呵晨露将被晾干,一年将终呵无人伴我回还。吉日良辰正好归去,哪怕轻霜沾湿衣衫。”
四、苏轼词《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是从谢庄《月赋》蜕变来的,请简单说说你的理解
谢庄《月赋》中有“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是,自己思念的那个美人,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并且是音讯都被阻隔。我们即便是相隔千里,但每当抬头看到天空中的明月时。就会想起远方还有一个人对彼此的思念。“共明月”即将月亮作为了自己表达思念的载体。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了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福。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分发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