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王安石 诗歌鉴赏
一、《春夜》王安石 诗歌鉴赏
原诗: 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先引用一下百科通俗的解释: 【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赏析】 这是春夜怀人之作。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这首诗的好处是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 (一)先说整体,王安石这首诗最出彩的句子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余者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普通的诗句。 (二)写作手法。1. 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作一贯含蓄的做风。不单是它这首。2. 作者写心情,用的是“托词”,口里说是恼春色,实际是另有所想,都是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三)解说诗句。 第一句“金炉香尽漏声残”,这句单看,是看不出在写春夜啦,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这也可能是王安石这首诗为什么不那么有名的原因吧。这样的话在诗里是在是太普通啦! “金炉香尽”,同志们,不觉这个很熟悉吗?是了,李清照还有N诗词人都喜欢用这个,其实这样间接也表明,作者是富贵人家,不是富贵,起码也是个中产。穷人是不会把家里搞的香喷喷的。“漏声残”,形容已经很晚了。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完了,那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苏轼《卜算子》用过“漏断人初静”,也是用“漏”在写夜,基本上中国诗词里写“漏壶”都是在写夜。(不过苏轼是“漏断”,比王安石更绝啊,所以苏轼这首词比王安石这首诗有名多了,呵呵,玩笑)。 第二句“翦翦轻风阵阵寒”,“翦”,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这句基本上描写风的“轻”“寒”。从这句,也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写“春”。因为只有春风才“风轻且寒”,夏风凉习,秋风萧杀,冬风凛冽。实际这句也是比较“庸俗和普通”的。两句合起来,是先“夜”再“春”的。不是先“春”再“夜”。(所以,这其实也看出王安石写诗功底的“薄弱”,起码不如杜甫,看看杜甫的《春夜喜雨》,人家才是真正的“春夜”呢,又是玩笑啦。) 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非常不错,算是比较出彩的。因为中国诗里写春色,一般是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主流。一是赞赏喜爱和眷恋的,一是哀叹惋惜和感慨的,其实也是爱春色,但就是提前担心它流走。王安石在这里算是别出心裁,表示“春色恼人”。为什么恼人呢,肯定背后有玄机啦。什么玄机呢,作者在诗里未点名,那我们可以根据这句来推断,肯定是有样东西,让作者觉得比欣赏“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记挂的。那是什么?——亲人。(不过老实说,如果真不是有这么所谓材料来记载的话,鬼知道王安石思念的是亲人啊!) 第四句“月移花影上栏干”。“月移花影”,看多了很多诗词都这么写,所以搞不清谁是原创了。也所以这句在诗词的品鉴是属于“俗词俗句”的,但景色不错,有月有花,影动花凝。 这句诗间接表明,作者是一直没有睡的,看着花影从庭院移到栏杆。夜更深沉,人却始终难眠,为什么会这样啊,因为思念很深啊。 总结:诗作因为“春色恼人”一句,呈中等稍稍偏上水平。用的手法,都是中国诗词中惯用的含蓄、委婉等风格,使用借代、意向名词等表达手法。
二、阅读唐代崔涂的《春夕》,回答问题。 ...
(1)本诗不点思乡之情,但一片思乡之情却跃然纸上,扑入眼帘,荡入心肺。
(2)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互相烘托映衬,构成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以景传情,令人触目伤怀。(言之有理即可)
三、《春夕旅怀》古诗翻译
1.诗的前四句将(情 )和(景 )融合在一起,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后四局(借景抒情 ),凄婉哀怨。
2.诗中颔联使用的修辞是(对仗 ),引用了(蝴蝶 )和(杜鹃 )两个典故。
3.诗中的尾联是怎样理解的?
尾联暗用五湖典故,这里的“归”字便具有了双重含义,即含归隐田园之意。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作者将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首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暮春的流水与落花暗示春光易逝,岁月催人,而自己却客居异乡为东风送别,令人伤感;颔联梦回故乡,万分惊喜,孰知却被枝上子规鸟深夜啼醒,一睡一醒,一虚一实,更营造出一片清冷、凄凉的气氛;颈联直诉思乡之苦:身在异乡,但家书却长年断绝,思家忧国,揽镜自照,顾影自怜,唯见白发如霜,此情此景,令人唏嘘!尾联暗用五湖典故,这里的“归”字便具有了双重含义,即含归隐田园之意。作者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从而生出了“自是不归归便得”的矛盾彷徨心理。
四、春暮 这首诗的意思?
【意思】
门外花儿落了,无人过问;大地上已万木葱茏。树林里的黄莺歌唱着,在停歇时,唯独听见青草池塘的蛙声。
曹豳《春暮》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诗。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景象是暮春还是初夏,当然无关紧要。这首诗所蕴含的,是一种春天花事消歇后的感慨,在孤寂中,一种因时序更替引起的淡淡哀愁。这是此诗最值得一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