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暮色的意象诗句
1.“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哪些古诗词也会出现这些 首先要特别说明的是,《送别》是李叔同先生写的一首学堂乐歌,并不是古诗词。
出现这些意象的古诗词有很多,因为它们在古诗词里都是十分常用的意象。长亭是送别路上才有的,所以多用来写离别。比如李白:长亭连短亭。杜牧: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如果不是仅限诗词,曲和赋也算上的话,就更多了。庾信: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古道也是有送别意。白居易: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晴翠就是芳草了。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不一定非要是一字不错,比如晴翠,其实就是芳草,用字不同,但是都是同一个意象。再比如暮色,可以是暮雨,或者暮云,也许是落日熔金,又或是珠帘卷雨,不一而足。
2. 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虽然李叔同词曲兼擅,但传记作者陈星先生却考证出此曲并非词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歌词也参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论者以为词意浓缩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
然而两首歌曲在美国和日本可能早已湮灭于历史的大海,但这首借鸡生蛋的歌曲却在中国获得了长久以至永远的生命。“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如此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词句,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就很难不成为中国的名曲——尤其是在新旧交替、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
这首歌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四千余年古国古”的二十世纪中国人,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3.赏析古诗当中“夕阳”的意象 一、怀人思乡的怅惘
夕阳寓相思,除了怀人之外,更有思乡之意。唐朝诗人崔灏登上黄鹤楼,只见暮色苍茫烟波浩淼,诗人极目远眺不见家乡,惆怅失落顿涌心头,便有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叹。宋代诗人李觏《乡思》中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由见落日而触发思乡之情,把落日可见,故乡难觅的怅然之情表达得婉曲有致。
二、闲适隐逸的恬淡
古代文人往往由于社会黑暗,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无法实现便回归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家园。他们对夕阳下飞禽走兽归巢有种亲切感,因此常描写日暮时飞鸟归巢的景象来表现归隐生活的独得之乐。在这些作品中,“夕阳”往往成为作者情感的一种寄托,把充溢于诗人心中的宁静恬淡推向极致。
三、壮丽辉煌的苍凉
苍凉壮丽的边塞诗中也常有“夕阳”意象,大诗人王维就有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金黄的落日照耀着一望无际的大漠和滔滔的黄河,这是大自然中最辉煌壮丽的奇观,色彩绚丽的雄浑美景,表达出盛唐人旺盛的生命力。
4.诗歌中黄昏的意象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的相思情节 胡花 摘要: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起源于对太阳的崇拜,他的意象内涵最先在《诗经•君子于役》中确立为日暮相思的内容。
经过后世语言不断的丰富发展,黄昏意象相思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发展,到了唐宋诗词中,这个意象已经完全定型 。 关键词:黄昏意象 日暮相思 艰难追求 生命意识 时代气息 “音尘自此无因问,泪洒川波夕照明。”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惯常语,用黄昏意象的诗歌随手可拈,光盛唐诗歌中写黄昏意象的就有两百多首,可见古人是非常喜欢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那么,黄昏意象如何而来,又如何发展,包含了怎么样的情感内涵呢?这篇文章就此内容做一个全面的探讨。
( 一) 黄昏意象及其嬗变 黄昏,本来只是作为一个时间名词而出现在中国古书上的。《易经•随卦》云:“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响晦入宴息。”
这里“响晦”就是向晚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昏。在解释“黄昏”这个词时,《汉语大词典》上说:“日已落,天色尚未黑的时候。”
《大辞典》上说:“太阳将落,天色快黑时分。”在这里,黄昏只是一个冷冰的时间名词而已,并未赋予它任何人类的感情。
而最早赋予它人类感情的是《诗经•君子于役》。《诗经•君子于役》描写的是黄昏时分,思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期盼。
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到:“傍晚怀人,真情真景。”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说:“日落怀人,真情实况,描写如画。
晋唐人田家语诗,恐无此真实自然。”由此确立了思念主题为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从而开辟思妇怀人的写作主题。
清代的许瑶光在《雪门诗抄》中评论此诗说:“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自《诗经•君子于役》之后,中国古代文人多借助黄昏这个意象来表现思妇怀人的情感,而到唐代尤其如此。 在先秦文学特别是《诗经》《楚辞》中,黄昏意象的相思情感多半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例如《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写的就是这种男女相思。
到两汉以后,这种相思内蕴得到扩展,已经不限于表现男女恋情,而且包含了游子征人对亲朋好友的乡思乡愁。比如吴迈远的《胡笳曲》:“日当故乡没,谣见浮云阴。”
许庭的《临江仙•咏柳》:“夕阳影里,愁煞宦游人。” 不仅相思这个主题的内蕴随时代而不断扩展,黄昏意象的其他内蕴也随着古人语言的发展,心理变化而不断得到充实,由最初的相思主题发展到《楚辞》里求索的主题,其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黄昏意象早不限于相思和求索这两大内容了,对生命的感悟对时世的领悟都是这个意象所包含的内容。
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不仅在内容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它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由《诗经•君子于役》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昏”的原始意象是起兴的作用。
人生于大自然中,则天地与我有情,自然中的草木鸟兽,日月山川及人为器物,都是先人以之入诗的素材,造成了自然鲜活中的混沌意象,外在自然景物引发了创作的因子,表现先民对纯粹自然美的普遍而深厚的感受,诗歌也自然起兴。《诗经.君子于役》对牛羊鸟等黄昏的自然景物描写是如此自然生动,面对此景,思妇怎不油然生情! 到《楚辞》之后,黄昏意象已由兴的作用转向隐喻象征作用。
诗人的愤怒与不满郁结于心,碍于外界压力,不能明白晓畅的抒发,只好借意象来委婉的表达,特别是对时空情境的感伤,对时间无法把握的惶恐有时间隔离的伤痛都只喜欢借黄昏的描写来表现。自古以来,时间和命运几乎都是相连的,作品中常见以时间更迭空间的转换来暗示生命的无常。
或以时间之流的不可抗拒,空间的变化来象征命运力量的可怕。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以“黄昏”这个时空意象暗示生命的无常,美好事物的无法掌控。
黄昏的隐渝性意象在唐代用得不是很多,李商隐是比较特别一个诗人。唐代最常见的黄昏意象是情感性意象。
这也得益于唐代语言的极度丰富,诗歌技巧的高度发达。在唐代诗人笔下,黄昏这个意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意象,他常常和春、秋、山、古道荒城、落花衰草等等枯败意象结合,旨在展示自然物与人化自然的盛时已过,凋敝满眼。
黄昏之景渗透了无限伤心,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痛苦不堪的心境,诗人之情与黄昏之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岁月悠悠,历史上的杰出诗人名士都随风而逝了,可是他们在夕阳黄昏下的吟唱却千古不衰。黄昏作为一个带有浓郁的伤悼气氛的意象被广泛的使用,深入人心。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昏意象表现出的日暮途远的艰难追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人深深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投入到政治进取上。而黄昏作为时不我待的参照物,催动着诗人惜时进取。
《离骚》:“吾令曦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诗歌中,屈原通过。
5.以黄昏写首意象300字小诗 西边有一片云彩
被两只火红的蜡烛
炙烤 翻滚
红色的大雁
迎着温暖的风
定格在黄昏的眼球上
那是蜡烛自行燃烧的独白
似烈烈熔岩
把这天都焚燃殆尽
而此刻一切都沸腾了
黄昏是火烧云
是云绵火
斑驳的穹宇
像我龟裂的头盖骨
如此巨大的头颅
我感到一阵蠕动
是智慧
是天才的思想
我满脸血污
那红色的大雁
是被黄昏染红肉体的新娘
我要用血把她染得更红
这让我兴奋
请多饮一些吧
我不会吝啬
尽你所用
一滴不剩的
血液流遍
噬血成性让她变得更为痴狂
我才知道
血以后是黑暗
比血更红的是黑暗
挥动夜的翅膀
那黄昏的地平线将最后一丝光亮收敛
啊 我疲惫的双眼
6.夕阳的意象名篇 能否说得更清楚些~~
夕阳
晚风轻轻拂过我的耳边,我骑着自行车沿着河边,慢慢地向学校踩去,悠闲地吭着歌儿。
傍晚的大地回复了平静,就连鸟儿都飞回了自己的家。远处的天边,还有一轮红日,红红的,大大的,正把自己最后的一丝光芒尽情地洒向大地,傍晚的大地恢复了平静,就连鸟儿都飞回了自己的家。远处的天边,还有一 轮红日,红红的,大大的,正把自己最后的一丝光芒尽静地洒上向大地,炽热的光又把刚降温的大地燃烧起来.金色的光伴随着水波轻轻地荡着,荡着…… 到了最后,夕阳用尽了自己生命燃料,就在那一瞬间,消失了影踪,残留天边的,只剩下几点疏星。
可是这短短的一瞬间,就能是我感受到生活的宁静,抛开了一切的反恼,尽情地享受眼前的一切。就是这短短的一瞬间,使我领悟到,这并不是一个生命的结束,而是一个生开始。夕阳的消失将是宣告着明天朝阳的温柔,宣告着必须历经漫长的夜,才能迎接明天的第一缕曙光。那短短的一瞬间,充满着完美,或许下一秒生命就要结束了,但已毫无遗憾。
夕阳
夕阳是一种坠落的美,它虽稍纵即逝,但大多数人都不能抗拒它的美丽:就在那黄昏短短的一刹那,霞光倾泻重峦,是那么的壮丽啊!很快地,夕阳西下了,夜幕轻轻地笼罩着大地。
又一个夏夜开始了……
或许当你匆匆走过的时候,你并没有歇下来好好地欣赏一下夕阳。这擦身而过的时刻,我却被这殷殷如血的夕阳深深地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倚在窗边看日落,那种坦然得无忧无虑的感觉真是无与伦比!
渐渐地,我对夕阳产生了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象,它那嫣红的霞光,把飘荡在微红的天幕上洁白的云朵染成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就好像是一幅绚烂的油画似的,令人深思……
有些人悲观论调地认为夕阳结束了一天,但他们有没有想过,夕阳下山了,它却意味着新的一天的开始,我忽然想起雨果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确,‘黄昏来了,黎明还会远吗?’
我一直抱着这个希望去迎接着黄昏的来临,因为这是黎明到来的象征;望着渐渐西坠的夕阳,心中涌起一阵莫名其妙的叹惋,那时因为我想:如果有一天,太阳消失了,那么谁又能制造新的太阳给我们鉴赏呢?没有了阳光,世界将会变得一片黑白,叶子没有了阳光的照射,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这样,世界上的所有植物都会死亡。大自然竟是这样残酷;等到那一天,地球又会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来,历史又会重新篇写、世界又会重新开始……
我的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可是,我却渐渐地乐观起来了:我想太阳消失离现在还有很长时间,我真的不想看见夕阳在黄昏落山后,黎明时朝阳却不会升起。
夕阳给予人们的是一种艺术上的悲感,所谓的“悲感”并非是悲伤的感觉,而是一种悲壮的心情:当你以平静坦然的心情去瞩目西方的时候,那被夕阳染得殷殷如血的云朵就像是一场毫无损害的火灾,将人们心中的烦恼都烧尽了;当淡淡的暮色笼罩着,就宛如一首交响曲的尾音,在人们的耳际久久地回荡,但却渐渐地归于岑寂、无声,引起人们心中无穷的感喟。
现在在脑海中回荡的是那几句优美的诗句:
可堪孤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
我也很喜欢这两几句:
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
我更喜欢这两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些幽丽、壮丽、美丽的诗句,都使我浮想联翩,但我还是想多诵读下面的一句:
终古闲情归落照。
这是夕阳给人们的最后启示:每个人都应该更严肃、更坚强地生活下去。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日落西山头,人约黄昏后
我觉得这几段很美!!~~~希望对你有用!~~
7.古诗~摇落暮天回,青枫霜叶稀(这诗的主旨~描写哪些意向~诗中景物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这首诗开头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也早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境,眼前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望着望着,暮色渐深,余干城门也关闭起来了,这冷落的氛围给诗人带来孤苦的感受:秋空寥廓,草木萧瑟,白水呜咽,城门紧闭,连城也显得孤孤单单的。独鸟背人远去,那况味是难堪的。“独鸟背人飞”,似乎也暗喻诗人的孤苦背时,含蕴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
随着时间推移,夜幕降临,一规新月正在那水边的渡口冉冉上升。往日此时,邻家的渔船早已傍岸,可今晚,渡口却是这样寂静,连渔船的影子都没有,渔家怎么还不归来呢?诗人的体察是细微的,由渡口的新月,念及邻家的渔船未归,从渔家未归,当然又会触动自己的离思,家人此刻也当在登楼望远,“天际识归舟”吧?
诗写到这里,乡情旅思已经写足。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诗人凭眺已久,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的心灵,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捣衣的砧声。是谁家少妇正在闺中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在阒寂的夜空中,那砧声显得分外清亮,一声声简直把诗人的心都快捣碎了。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家中亲人此时又在做什么呢?兴念及此,能不回肠荡气,五脏欲摧?诗虽然结束了,那凄清的乡思,那缠绵的苦情,却还象无处不在的月光,拂之下去,剪之不断,久久萦绕,困搓扰着诗人不平静的心,真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五言律诗,在时间上由看得见“枫叶稀”的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这表明诗人在小城旅舍独自观察之久,透露出他乡游子极端孤独、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的过程。而诗笔灵秀宛转,把这种内在的层次,写得不着痕迹,非细心体味不能得。
8.有没有关于烟的意象诗句,最好是古代的,附上评论就最好了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赏析: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赏析:“暖暖”,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远村隐约迷茫,而诗人久久地伫立凝望,不正见出那心理上的切近 炊烟袅袅,天宇苍茫,这同诗人大解脱之后那种宽敞的心境是多么和谐。王维也很企慕这种意境,《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云: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惜乎刻意的观察终不及渊明无意中的感受,斟酌的字眼儿也有逊于渊明用字的浑朴天然。
3、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赏析: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赏析:描写青的烟雾和惨淡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和细沙。用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幽淡雅的景象,使读诗的我们感觉到一种冷清愁寂的气氛,这也是此时诗人心情的写照 。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赏析: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