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苏轼所说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一、怎样理解苏轼所说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精神层次的追求要重于对物质的追求。肉是饱腹的,而竹是陶冶情操的。竹也是高尚情操的象征,于是喜吃肉的苏轼也宁肯为了精神上的愉悦而舍弃这饱腹的肉了。
二、为什么古诗词里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这是古代文人雅士经常追求的一种生活,因为他们认为竹子品性高洁,和有学识有修养的文人的脾性非常吻合,因此就喜爱竹子这种植物,这个要比日常饮食还要重要,因此可以说是宁愿是食无肉。
到了具体的行动上,就是把竹子种植在自己的宅院附近或者宅院内,实现居住处所附近有竹子。
三、为什么古诗词里讲“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古诗词中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深刻体现了苏轼对竹子的极度推崇和对高尚生活的向往。竹子被赋予了超凡脱俗和清新高雅的象征意义,自古以来与梅、兰、菊并称为“岁寒四友”,象征着君子的德行和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竹子的“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特质,成为了君子人格的理想化身,激发了文人士大夫对竹林生活的向往,这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寻找精神寄托,寻求心理平衡的途径。
竹子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发音如“祝”字,寓意着祝福与吉祥,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影响深远。从竹简到竹文化,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精神象征。书画家们甚至将竹视为中国人血脉中的植物,强调其在文化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苏轼的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竹子价值的深刻理解,强调了竹子在提升生活品质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性。
四、"不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不可室无书,无书让人鲁."的意思
饭菜中不可以没有肉.居室周围不可以没有竹.
没有肉人会消瘦,没有竹会使人俗气
家中不可以没有书.没有书人会鲁钝
五、求赏析!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
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通译:可以吃饭没有肉,不能居所没有竹子;没有肉只会让人瘦,没有竹却会让人庸俗。人瘦了还能够增肥,人庸俗却无药可医;旁人笑我这说法,像高论还像痴话。若对着竹子还大嚼猪肉,岂不是太狂妄了?世间那有扬州太守与骑鹤化仙两者得兼之事?
【注释】
于潜——县名,在今浙江省,县南二高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僧名孜,字惠觉。
此君——晋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
扬州鹤——有一则故事说:四八谈论平生最快意之事,一人希望多财,一人说宁愿骑鹤作神仙,另一人希望作扬州太守。最后一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意思是三者得兼。这未免太狂妄了。东坡此句意思也是说:若对着竹子还大嚼猪肉,岂不是太狂妄了?世间那有扬州太守与骑鹤化仙两者得兼之事? 既作风流太守就不可能成仙。既作风流太守就不可能成仙。同样的,赏竹雅士岂能对竹大嚼!
【赏析】
用「雅俗共赏」四个字来形容东坡这个人和他的作品是极恰当的。我们看过前面许多文雅的诗篇之后,再来看这首轻松谐趣的「打油诗」,大可解颐一笑!
诗人画家对于竹的喜好是自古皆然,但对于猪肉的爱好,却唯有东坡特甚。然而倘若是竹与肉二者不可得兼之时,该何取何舍呢?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为「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了尚可补救,人俗了就无药可医了。其实对东坡而言,最好两者都不放弃,但是对竹大嚼猪肉,未免太煞风景了吧?扬州太守岂可骑鹤化仙?这原是不可得兼之事啊。偏偏东坡对于猪肉的喜爱是古今驰名的,他在黄州生活最苦的时候还发明了一道菜,叫「东坡肉」,这位虔诚信佛的居士,始终无法放弃他的美食的喜好,也从不否认自己凡俗的一面。从这首诗的幽默机智,不正可看出东坡的生活态度吗?我们看到这位爱竹又爱肉的大诗人,对朋友开玩笑似的发表竹与肉的高调,真觉得他又亲切又可爱。
东坡这个人是满腹学问又才气过人,但是也很爱说笑话,言谈之间平易近人,妙趣横生,所以用「雅俗共赏」来形容他是最恰当的,正如他自己所说: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东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超凡绝尘处有如天上的谪仙,而天真朴拙处又像一个村夫。他不同于谪仙李白之侧,是他没有那种贵族式的尊贵骄气,他不像李白是真正的「谪仙」,他只是个平凡的「坡仙」而已。大多时候,他是很随便而平民化的,和什么人都谈得来。他有很多风趣的诗词和笑话,但本书中不多引,因为这究竟不是正宗的文学,也非东坡最大的特长。
六、用以物喻人的方法写出一个人的优秀品质
大文学家苏东波云:“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从苏氏诗中,我们可领悟到,竹子不 是俗物,它具有许多人格化的高贵精 神与品格.热爱竹子,可使人变得精神 和高尚起来.所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 墨客对竹子情有独钟,将松竹梅誉为 “岁寒三友”,对竹子的精神和品格赞 不绝口.那么,竹子到底有哪些高贵的 精神与品格呢? 竹子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竹子不论 生长环境多么恶劣,只要给它一抔泥 土、一滴雨露、一缕春风、一丝阳 光,它或刺头于深草荆棘之中,或吐露 锋芒于破岩石隙之间,以“箨落长杆 削玉开”,“更容一夜扦千尺”之势勃发 向上. 竹子有坚韧不拨、刚正不阿的 坚贞气节.竹子“不学蒲质柳,贞心常 自保”.不屈服于雪压枝头,不屈服于 狂飙折腰,任尔东西南北风,千磨万击 还坚劲.纵使一时被摧眉折腰,但它“ 身临屈处有骨节”,只要“一朝红日起, 依旧与天齐”. 竹子有永不变色的英雄本色.“ 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竹叶青青 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无论是酷 暑之烈日炙烤,还是严寒之雪染霜侵, 经春历夏又秋冬,始终是郁郁葱葱,绿 叶素荣,“不改清阴待我归”. 竹子有虚心谦逊的品格.“未出 土时尚有节,入云霄处仍虚心”.竹子 不因地位卑微而自暴自弃,也不因枝 叶凌云而骄傲自满、盛气凌人,而是 始终虚心向上.对此,白居易在他的《 池上竹下作》写道:“水能性淡为我 友,竹解心虚是我师.何必悠悠人世上 ,劳心费目觅亲知”.白居易把竹子当 成了自已最好的老师和亲知.不仅如 此,竹子还有乐于扶持新竹成长的谦 逊美德,郑板桥在他的《题竹画》诗 中写道:“新竹高于老竹枝,全凭老 干为扶持,来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 绕凤池”. 竹子有无私奉献精神.竹子不单 能在炎热的夏天给人们带来阴凉,在 寒冷的冬天为人们遮挡风寒,而且竹 子一身都是宝,并以此奉献社会和人 类.宋代苏轼曾云:“食者竹笋,庇者 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 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 无此君也”.竹子不单在过去有如此 广泛用途,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 的日益发展进步,竹子的价值由过去 一般的食用和使用价值渐渐地向艺 术价值、观赏价值、生态价值等方 向提升和发展.竹工艺品、竹文化品 、竹园林等不断推陈出新,并以竹文 化、竹文明的丰富内涵在不断地丰 富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陶冶着人们 的精神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