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滨·法镭:间隙的魅力——读陈育虹诗选《之间》
《之间》选入了陈育虹2011年的新作和之前几部诗集中的代表诗作,可以说是集结了迄今为止陈育虹新诗写作的精华。我猜想很大一部分读者会和我一样,打开这本诗集后的第一件事不是读诗,而是「听」诗:在书中所附的光碟片里,可以听到诗人自己用魅惑的声音诵读她富于节奏感的文字音乐——比如从碟片的第一首〈只是一株细瘦的山樱〉里,陈育虹以气声效果反复强化了「细瘦」的「悉索」声,有如一阵阵春寒料峭的凉风,透过树林间的缝隙迎面吹来。
即使落在纸面上,陈育虹的诗也是必须「倾听」的:听其中的跳跃、强弱和快慢变化……,在不同的诗行与段落之间,陈育虹的诗所产生的魅惑也正是来自词语与诗句中的种种转折,特别是转折所留下的间隙。一个最显见的例子是〈中断〉一诗中用了大量的突兀换行,如「屋子原是空(透天的/心也空」、「我说如果隔着只是唉隔着如果/只一疋蓝绸布我们)翻腾的海」……。括号里的括号,间歇内的间歇,中断后的中断……,这是陈育虹的诗持续引发阅读欲望的秘密细节——只有这样的空隙,才能吸附更强烈的感知欲。
正如〈索隐·之八·隐〉里写到的:「你把潮水饮尽/也填不满,那心/有一个黑洞」,陈育虹总是迷恋着某种「填不满」的「黑洞」,因为虚空正是欲望的基本形态。类似的空缺或间隙也变奏出各类其他的形式,比如「因为月亮偏离轨道并且永远偏离」(〈索隐·之十五·隐〉)、「迷失于雪彷佛迷失/于商隐」(〈迷失于雪〉)、「如果/没有你/也就(几乎)抓不住了」(〈定义〉)……,都可以看作是营造了空隙和不安的绝佳范例。应该说,空隙和不安正是弥漫在陈育虹诗中的动力,似乎终点不停地从我们眼前滑走,而每一句诗又都是对它的更急切的追索。也可以说,诗的着眼点总是处于两者「之间」的悬宕——「(来了又去了/近了又远了/明了又暗了/聚了又散了啊)」(〈其实,海〉)——而永远无法停靠于任何一边。
那么,陈育虹诗的语言舞蹈或许正凝聚于她描绘的舞者形象上:「这独舞的胡旋女/裙摆搂住风/以指腕间一千种撩拨的手语」(〈我想说的是〉)——这里,「裙摆」里的「风」和「指腕间」的「手语」透过间隙的魅力来「撩拨」,而「胡旋」不止的动态自然也「撩拨」起更多屏息的注目。我确信这首诗的标题〈我想说的是〉暗含了某种后设的意味,因为这里的关键不在于「想说的是」什么,而在于对「想说的是……」这个过程的一次展演——胡旋女独舞中的间隙美学恰恰体现了陈育虹诗学的无尽「撩拨」。
本文获作者授权发表于中国诗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