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诗的人都在小地方?
真正的大诗人都是忧国忧民、具有高度的家国情怀的诗人。这些诗人无论身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都能先天下之忧而忧,传递风骨与正能量!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诗歌是一种前赴后继的精神传承。
《诗经》与战国后期的楚辞(骚体)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开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诗歌流派之宗。
大诗人屈原,是三闾大夫,《离骚》动天下常在楚怀王身边,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绝对在京城办公,绝不是小城市。
西汉刘邦,开创了“三行诗”先河,荡气回肠、壮怀激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国之主,绝对在京城办公。
魏晋有建安七子,阮籍,嵇康,东晋有陶渊明。南北朝鲍照,庾信。至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等。
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一统北方,何等荡气回肠!
唐代的诗人,除了大诗人孟浩然,可以说几乎都是为官一方的人。他们绝不是我们想象的落魄,穷困,失意。而且,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还是世代为官。
可以说,他们比起同时代的普通人,他们都是生活在大都市的诗人。李白与唐玄宗共饮,王维吟诗作赋宫廷,张九龄乃一国之相。
真正的诗人忧国忧民,无论身居何处,一样写出磅礴动人的诗篇!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歌以传情所谓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歌以传情。说的就是做文章如做人,当传达真善美;写诗歌是为抒情言志。
一首好的作品,必须有绝佳的立意,高尚的审美情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而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诗歌的根本目的:抒情言志。
缺乏良好审美情趣与审美价值的作品如同白纸一张,虽干净却毫无美感可言;虽流畅却毫无意韵。即使内容多么的新奇,多么的长篇大论,也无法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更无法引起普遍共鸣。高雅的审美情趣可以使作品立意高度显著提升,更因为作品所独有的审美价值,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进步!这便是文以载道!
我们回看中国历史上那些名垂千古的诗人,其实都是生活的强者、自我命运的掌控者。这就要求诗人要培养自己的情商,培养自己的抗挫折力,勇敢面对人生,才能写出真正的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正能量的诗歌作品。余秀华躲在乡下发泄一己情绪,一切以男女之事为发端,审美情趣低俗,毫无格局可言。无论从诗歌格局、立意还是诗歌本身的语言、韵律、内涵,都缺乏信达雅与诗歌的真善美。也就是说她只是个乡村妇女发出的带有黄色的文字而已,这也是她所生存的环境决定了她的格局与格调。权当娱乐一下,不必当真。
即使是海子,人家可以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温暖人心的诗句,人家是北大高材生,并且也在大城市北京工作。
海子写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余秀华写出了“摇摇晃晃的人间”
余秀华写出了“跨过大半个中国睡你”!
汪国真写出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只要比一比,作品的审美情趣、审美内涵、审美价值高低上下立显。
诗人不以身处何方而抬高或贬低自己,却以作品的涵养、心胸与格局、作品的审美与价值观为判断雅俗高下的标准。
你能发现常人不经意的小问题,就定能做出好文章!小洞不补,大洞一丈五。小病不治,定能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