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诗格,词有词谱,明明是很基础的知识,为什么有人还要嚷着去打破格律?
格律诗词要不要打破?我看均可,要打破的,就去写自由体;不要打破的,仍然写格律体。二者并存各自改进,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意思,我坚决拥护。愿各自努力提高写作水平,不要互喷别人的不是,你爱写什么题的按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也可既写格律体又写自由体。我喜欢格律体,但同时又喜欢打油诗,也不反对自由体,大家都要在写作上下功夫,要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乐到老,高高兴兴欢欢乐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乐生活每一天!
古典诗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仍有鲜活的生命力
谢谢邀请。我来谈一点看法。
一.格律诗在当今仍有强大生命力。
关于这个问题文坛上曾争论了相当长的时间。现在仍然争论得这么激烈就说明了张小笨提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
对这个问题最有意思的对话当在1957年。这一年6月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对词学有专门研究的冒广生先生。冒广生谈了他对三百年来词人提倡填词必墨守四声的不同意见。他说:拘泥太甚,则作茧自缚。作诗填词岂能桎梏性灵,何苦在高天厚地之中,日日披枷戴锁作诗囚。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那时还没词谱、词律和词韵。冒还说,他作《四声钩沉》,即在提倡词体的解放。
我们看毛泽东的意见。他说:“旧体诗词的格律过严,束缚人的思想,我一向不主张青年人花偌大精力去搞;但老一辈的人要搞就要搞得像样,不论平仄,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诗词?掌握了格律,就觉得有自由了”。
显然毛主席不同意冒广生的看法。他觉得要写就要讲规矩 ,不讲规矩“算什么格律诗词。”重要的是后面那句话“掌握了格律,就觉得有自由了”。1965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在武昌,梅白(湖北省委干部)听毛泽东谈起旧体诗时,向毛提了个问题:“主席为什么说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躺在藤椅上,仰望着点点繁星的毛泽东回答:“那是针对当时的青少年说的。旧体诗词有许多讲究,音韵、格律,很不易学,又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如新诗那样自由”。“但另一方面,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们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嘛!”
毛主席以他自己的诗词创作的辉煌成就证实了古典诗歌创作是完全可以反映现代生活的喜怒哀乐。至今无论是主流媒体的社论还是老百姓平常用语,常常用主席诗词里的词语比如“从头越”“只争朝夕”“换了人间”等。
我同意毛主席的“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嘛!”的观点。
在这段话里主席分明说了“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造”但是“一万年”
也打不倒”。在另外的一次谈话中主席做了更有力的论证他说:“中国的诗歌,从《诗经》的四言,后来发展到五言、七言,到现在的民歌,大都是七个字,四拍子,这是时代的需要。一种形式经过试验,发展直到定型,是长期的有条件的。譬如律诗,从梁代沈约搞出四声,后又从四声化为平仄,经过初唐诗人们的试验,到盛唐才定型。形式的定型不意味着内容受到束缚,诗人丧失个性。同样的形式,千多年来真是名诗代出,佳作如林。固定的形式没有妨碍诗歌艺术的发展。新诗的改革最难,至少需要50年。找到一条大家认可的主要形式,确是难事”
事实胜于雄辩,新诗的发展历程
已经告诉我们:
从1917年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开始,新诗已走过百年的历程,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有成绩,
打破了古代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
是一个进步。但是再看看新诗的成就——能拿出让人朗朗上口,让人过目不忘,让人回味无穷的有多少?最主要的是诗即为诗歌应是能唱的。可是至今能唱的请问诸位谁能记住几首?倒是主席诗词,许多古典诗词已经被当代的作曲家配上歌谱许多歌星抢着唱。
我没有贬低新诗的意思。新诗要发展而且是大趋势。(我在下面要谈这一问题 ,持不同意见的稍安勿躁。)
但是这个发展是个很长的时间。
毛主席在57年说:“新诗的改革最难,至少需要50年”到现在50年早就过去了。现在新诗发展如何?一万年太久还是要“只争朝夕”呀!
所以我同意战略家伟人毛泽东的大局观:古诗词形式与新诗二者并存的大格局。
而且我也同意主席所说的:“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传统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的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歌。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致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1957年1月14日,在与诗人臧克家和袁水柏谈话)
(二)打破格律是想创新出新体诗吗?还是只写古风或乐府体诗。
我国古典诗歌以格律来区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每首没有一定的句数,也不拘平仄,不讲对仗。虽要求押韵,但并不严格。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指唐代才成熟的严格按照一定格律写成的诗。由于近体诗对于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人们把这种诗叫做律诗。
律诗发展到唐朝至今千年。律诗讲究平仄,注重对仗,注意押韵,有自己的声律美和形式美,出现了不少的传颂名篇。这是我们古典文化的瑰宝。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遗产。毛主席说:“多年来真是名诗代出,佳作如林。固定的形式没有妨碍诗歌艺术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格律诗至今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毛主席的诗词内容涉及革命战争、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国外交,世界风云。格律诗的旧酒瓶装了新酒从而发挥到了极致。为律诗开辟了新天地。在我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我们后辈应研究、借鉴、继承、发扬光大。
我国的现代诗发展只不过一百多年。和千年的律诗岂可相比。所以对现代诗不可苛求。但是不可妄言打破“格律”。宋词是讲究格律的,打破“格律”意味着你别按词牌填词了。“唐诗宋词”,宋词占半壁江山。打破格律意味着抹掉祖宗留给我们的半壁遗产。岂非笑话!
诚然,律诗规矩太多,不能写律诗可以写古风诗。乐府诗更宽松
它和古风一样也是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字无定声。虽然多是五言、七言但其它杂言也有。虽然要求押韵,但不太严格,可以换韵。因此乐府诗是古代的自由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出现许多新事物与新词汇。有些事物很复杂,词汇比较长,用律诗可能无法表达,但用古风和乐府则可以。李白的《蜀道难》不就是用十几个字的长句吗?
其实在律诗盛行的唐代有许多诗人既写律诗也写古风和乐府诗。
诗鬼李贺传下来的二百四十多首诗,其中乐府诗占一半以上。当时盛行七律他一首也不写。五律只有十几首。仗着乐府诗开一代诗风。
到了宋代盛行填词但是苏轼也写了许多律诗绝句。
写什么爱写什么。要根据自己抒发感情的需要。
我以为在现代诗仍在发展过程中不妨可以各种体式的诗齐头并进。百花争艳,百家争鸣。
最后我要说,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是要为内容服务的。说不要妄言打破格律,不是不可打破。这里有个“常法与变法”的问题。
何谓常法?魏禧说:“规圆矩方,谓之常法。”常法是经多少年的积累沉淀的果实。对于初学者来说是登堂的台阶,入室的拐棍。不掌握常法什么也学不会。但是在学习运用常法的时候又要懂得变法。不能把常法变成死法。杜甫的《登高》: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沈德潜说:“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也”(《说诗啐语》)
形式为内容服务,不能为了形式而伤害了内容。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打破格律”
似乎有理。所以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王国维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个观点:
“四言弊而有《楚辞》,《楚辞》弊而有五言,五言弊而有七言,古诗弊而有律绝,律绝弊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尽管此论仍有争议,但是他以诗体变更的历史为依据,亦有可信之处。我以为这种变化,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甚至不可用几百年而论。
毛主席说:旧体诗要改造,要发展,一万年也打不倒。一是说要变化,二是“一万年”不是确指,他的意思主要是说千年积累的传家宝自有他的道理。岂可一日废掉。他说青年以写新诗为主,老人写律诗就要讲规矩。二者并举,是从大局出发,是发展的观点。他说自己的诗词怕“谬种流传”有自谦之意。
以上回答管窥之见。就谈到这吧!
-
匿名2023-09-04 13:45:01使读者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