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诗中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一、《所见》诗中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如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如下: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作品赏析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所以,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所见
二、古代儿童诗有哪些?
【牧童】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三、所见这首诗中儿童的一什么
《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四、古诗两首所见写放牛的孩子非常喜欢蝉,我从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五、大班语言古诗所见说课稿
古诗《所见》说课稿ppt见于百度文库,地址为
六、 2.《所见》是( )朝诗人( )的作品,这是一篇著名的反映( ) 的诗篇。他为我们刻画了一个( )的孩子。古诗动静结合,牧童先是( ),忽然“( )”,是因为他 “( )”。我们还从诗中“( )”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所见》是(清 )朝诗人( 袁枚)的作品,这是一篇著名的反映(乡村生活 ) 的诗篇。他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活泼,聪敏 )的孩子。古诗动静结合,牧童先是( 骑在黄牛背上),忽然“(闭口立 )”,是因为他 “(意欲捕鸣蝉 )”。我们还从诗中“(鸣蝉 )”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