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可以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典故?
一、食可以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典故?
这句俗语出自苏东坡的《于潜僧绿筠轩》,原句是“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说的是苏轼途经潜县丰国乡,于是慕名前往寂照寺拜访於潜僧慧觉。二人游至寺庙内绿筠轩时便作了此诗抒发胸中块垒。全诗大意是说宁愿生活中没有肉吃,也绝不能让住处没有竹子。没肉吃不过消瘦,没竹子却会变得庸俗不堪。而瘦了还可以长肥,俗了就很难医治了。
宁可吃饭不吃肉,不可居处不种竹。 古人认为种竹是美化生活、陶冶高尚情操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语出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二、宋代诗人苏轼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什么说明方法?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是议论的写作手法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便是借此典而颂于潜僧。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的寓意?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此诗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古代人认为竹子是有气节的象征,不肯折腰,竹子在植物中被称为君子,所以宁可吃的饭里面没有肉,也不能在生活中缺少了应有的气节,人争一口气,所以人活着应该有骨气。尤其过去的人更看重人的气节。
四、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说宁可不吃猪肉了,也不能不和竹子一起居住。传闻苏东坡非常喜欢吃猪肉,这里这句话表现了他对竹子的偏爱。
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什么意思啊?解释详细些,谢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意思是:宁肯不吃肉,也要住的地方有竹子作伴。
六、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肉什么意思?
应该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1、意思为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2、出自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
就是指宁可在居住的场所没有翠竹,也不能在饮食上没有肉吃,形容一个人非常爱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