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渡:解读臧棣《七日书:玫瑰主题》
七日书
玫瑰主题 For Naria
臧 棣
1
像攥紧的拳头,严峻的生活中
玫瑰比我的肺叶承受着
更大胆的呼吸
玫瑰的白天调动了
一连串带翼的诉说和聆听
去上演我对你的追逐:一种深入的飞翔
玫瑰的夜晚理所当然
像一团火焰,以我匀称
而高大的肉身为干柴,熊熊燃烧
却不会在黎明时留下一点灰烬和借口
玫瑰的思想跃上指尖像一只
归巢的鸟,带来田野和山谷的信仰
此后数日,我伸出的手
注定要变成玫瑰的摸索
2
呵,玫瑰,你植物的性感有着城市的光泽
最热忱的肉身,最小的家园
但也曾有多少人
把你随身佩戴,却无家可归
记忆中最神秘的纵火者
穿越多少哗哗作响的似水华年
仍然是这样:玫瑰由沉静的开放构成
像你在远方睁开的眼睛,二十八岁的眼睛
当我推敲我们的来世
玫瑰在今生多么耀眼
一定有伟大的原因深藏在其中
芭蕾舞剧中一连串优美的旋转
也只是刚刚抵达
玫瑰在风中的睡眠的腰肢
3
当你离去,玫瑰留下
盛开的玫瑰是一种言辞
但它不为你代言
今夜,一束火红的盛开的玫瑰
抵达了当年的爱情小屋
它的花瓣上栖息着你的生日的消息
当我定睛凝望,我感到身体里
最好的部分像是也在绽放:呵,玫瑰
从我对它永恒的意识中倾诉永恒
你听,玫瑰在歌唱
殷红的嗓音轻盈而坚定
像提灯的光,在这十一月的夜晚
照亮一条回家的路,这是我独自一人
试着走出或更深地走进玫瑰的躯体
4
波涛翻滚,在时间的大河上
玫瑰摆渡着我对你的思念
玫瑰自身是另一条大河,每一只花瓣
都是一朵浪花,有着格言的风度
但此刻,是玫瑰在摆渡我的命运
我对一个女人的思念足以构成一种命运
而那渐渐感到的艰难
是否意味着我在同一个幽灵
争夺你,亲爱的玫瑰
从篝火张开的嘴唇到灰烬紧闭的眼睛
玫瑰的诱惑总是恰如其分
玫瑰不说话,但也不沉默
就像肖邦的音乐无可争议地融进
一八六四年以来所有钢琴的形状
5
不断滋生的寂寞
像过剩的谷物压迫着
唯美的消化:往事崩溃于
书信的间隔越来越长
玫瑰的花园动荡,瓦片横飞
梁檩斜坠,这样的不针对世界的幻灭
这样的迷魂的香气四溢
理应成为战胜命运的最有效的武器
我拼命地呼吸。全部的
离别算什么?被这样
或那样的拒绝又算什么?
我所经历的安慰不会
拘泥于玫瑰的名字,正像我所深爱的
不会纠缠于形体的有无
6
玫瑰是世界的姐姐
但对于我,玫瑰却是天真的物质中的妹妹
玫瑰不属于瞬间,只能从容地
更频繁地出入我们记忆中的瞬间
像藐视道德的语言之光
玫瑰像镜子一样映现着
我的内部:在那里
玫瑰的速度短暂地超过了精神的速度
在那里,我爱恋时的血竞争着
深于玫瑰的颜色。深呵,深不可测的深
正是它为我准备着一把生命的尺子
这样的玫瑰不挑剔灵魂
所以她的芳香同时萦绕天堂和地狱
这样的玫瑰不在任何地方留下废墟
7
玫瑰永不凋谢,我们日常所熟视的
凋谢不过是我们自身的凋谢先于玫瑰
玫瑰还有着另一种开放
玫瑰埋入肉体
多年之后,一声呼唤横空出世
玫瑰的面庞浮现在我张开的嘴唇
玫瑰的道路成为我身体里
你一切走动的尽头:远方不远呵
它只是开放的玫瑰的边缘。花瓣之刃
玫瑰必有这另一种开放
它的命运集中于它,我风中的命运轻轻摇曳
这么多年,一个已经离开的人
能为另一个人留下什么
不多不少,玫瑰的安慰沁人肺腑。
1992.10
解读/西渡
这首诗写于1992年,是臧棣从早期带有纯诗倾向的象征诗风向成熟的个人风格迈进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臧棣这个时期的诗仍然保留了象征主义的风格特征,诗歌语言精粹、凝练、微妙而耽美,但在主题上更趋于综合、宏大、深邃,擅作高度的个人发挥,篇幅也相对较长。
事实上,臧棣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一系列长诗、小长诗的写作,包括《在埃德加·斯诺墓前》《咏荆轲》《七日书·玫瑰主题》《海子·麦子·人子:一首挽歌》《一个爱中的女人写给上帝的信》《梦歌》等。这些诗对其早年一度沉溺的若干主题进行了一次近似了断的处理,不仅展示了诗人过人的诗歌才华、多样的诗艺手腕,也展现了深邃的思力,从而把他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强度。
《在埃德加·斯诺墓前》集中处理二十世纪的历史这一重大主题,《咏荆轲》《海子·麦子·人子:一首挽歌》凝神于死亡主题,《梦歌》则着力处理自我主题。
《七日书·玫瑰主题》和《一个爱中的女人写给上帝的信》贯注于情爱主题,但后者处理一个女人(也可以说是所有女人)的情爱,《七日书·玫瑰主题》则处理一种普遍化的情爱主题,两首诗在风格和手法上也各有千秋。
《七日书·玫瑰主题》由七首自由十四行组成。
根据这个标题,我们可以推断诗人原本想写成一系列的同题诗,“玫瑰主题”可能只是诗人准备处理的系列主题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出诗人这个时期的写作是有计划地进行的,而不是依赖于偶然的灵感。这是一种写法上的马拉美主义。
从标题来看,“七日”是上帝创造世界的七日,因而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因此也可以代表所有的日子,正如日夜(第一节)可以代表所有的日子一样。在这里,“七日”可以认为隐喻了生命的长度和幅员。
副题“玫瑰主题”自然会让我们联想到情爱,实际上这首诗也确是在处理情爱主题,但这个情爱没有指向某个具体的人,也没有特指某次具体的恋情,而是指向一种普遍化的、抽象的爱情。
更准确地说,这首诗言说的是情爱和生命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玫瑰像一面镜子一样“映现着我的内部”,而且“为我准备着一把生命的尺子”,测量出“我的”生命的深度和宽度。
主题上的这一抽象倾向,也决定了诗中的“我”和“你”都不特指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情爱关系双方的一种抽象。
这种抽象排除了具体的对象——“我”既非诗人自指,“你”也没有具体所指——而指向每一个人、每一对恋人。这也是一种“空故纳万有”。
当然,诗人在处理这一主题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放弃玫瑰这一形象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而是从玫瑰的形状、颜色、(想象的)声音以及附着在玫瑰这一形象上固有的隐喻意义出发,通过想象、联想和种种转义处理,赋予了玫瑰这一形象一系列更新的意义,从而创造了一个感性丰满、意义深邃,作为情爱和生命之象征的玫瑰形象。
这个形象的构建有一个从具象、公共性的比喻(“攥紧的拳头”“你在远方睁开的眼睛”“篝火张开的嘴唇”“最热忱的肉身”“最小的家园”)逐步向着抽象、个人化语象(命运的摆渡人、“战胜命运的最有效的武器”“生命的尺子”、映现“我的内部”的镜子)深化的过程。
显然,“玫瑰”作为生命、情爱象征的特殊象征语象,在这首诗里的确立并不是一种指鹿为马的强指(这种对待语言的粗暴态度在一些第三代诗人中曾经颇为时兴),而是一种基于语境、基于把语言及其历史视为一种本体性、物质性的存在加以体验的生发和创造。
夸张一点说,这整首诗就是对“玫瑰”这一语词的一种特殊体验。
正是词语构成了呈现在这首诗中出色的想象的基础。
这和传统基于外界事物之间关系的想象,在取径上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这样一首诗整个的就是一种“藐视道德的语言之光”(第六节)。
这也是臧棣成熟时期的写作一贯坚持的方法论,最终这一方法变成了写作的主题:“语言的欢乐”。或者说,臧棣的诗总是含有两个或多个的主题,而“语言的欢乐”始终是那个尽管隐含却从不缺席的主题。
获作者授权发表于中国诗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