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平:米缸里有神在,花叶中有如来
选自《2018诗词日历》蔡世平 莫真宝(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精装本)
一
在今天诗词发展形势好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诗词写作遇到的困境和问题。一种是诗词观念还比较“旧”,缺乏大胆的创新精神。固守旧体诗词的旧形式、旧格局;对旧的诗词意象、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回味尤甘,津津乐道;一种是想创新但又不知如何创新。一想到创新,就想着如何突破形式、格律、声韵,往往进行一种写作冒险。因此写出来的诗词既不像新诗,也不能算旧诗,往往处境尴尬,费力不讨好,以致招来非议。今天诗词作品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主要是语言陈旧,不鲜活;意象老套,无生气;构思板滞,少变化;审美疲劳,不提神。不少旧体诗词容易给人千人一面、读多生厌的感觉。
二
诗词写作有一个重要的艺术概念需要弄明白,就是作者感情的真不等于艺术作品的真。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作者的真感情有可能是真艺术,也有可能不是真艺术,感情的真不能替代艺术的真。诗词创作的意义在于,作者是通过艺术去感发读者的。作者流泪,不见得作品流泪。读者关注的不是作者的写作状态,而是作品本身的生命状态。你流泪写作也好、含笑写作也好,对读者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向读者捧出有感发力、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三
诗词创作,乃至任何文学创作,说到底都是语言。一个文学语言没有过关的人,写得再多,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因此,对文学而言,可以说语言就是前提,语言就是一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成果,就是白话文对文言文的全面覆盖,白话文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话语与主流文字。客观地看待白话文,会发现白话文在旧体诗词写作中一点都不隔。白话文写作可以释放汉语言文字的巨大潜能,使今天诗词呈现全新的语言面貌。因此,坚持诗词的当代语境写作无疑是重要的与必要的。
四
诗词艺术说穿了是“沉”的艺术,“慢”的艺术。任何文学艺术都可能是沉的、慢的。吵吵嚷嚷出不了好作品。艺术和技术的本质区别在于,技术是以更快的手段获取更多的物质报酬,而艺术却是以最精心、最完美的手段获取精神的满足。好的艺术总让人阅读时,能慢下来,再慢下来,以至于一篇作品可以千遍万遍地读,可以一代又一代地读。“床前明月光”是这样,“两个黄鹂鸣翠柳”也是这样。历史从来不计较作品生产时的慢。“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成为美谈,告诉人们如何慢工出细活。在今天倡导诗词写作的慢可能尤为必要。生活是快的,但心灵却不能承受之快。因此,总要有慢东西来平衡快生活。那么艺术,唯有艺术才能使人们的心沉静下来。
五
把大事写小,可能是一个沉下来的好办法。中华诗词有一个特点,就是文字不多,架子很大,格局很大。天地万物,历史未来,可以随意拿来放入一首诗词中。这是诗词写作的易,也是诗词写作的难。放得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安排得不好,匠心不能独运,往往大而空虚,大而无当。所以得考虑如何把大事写小。《诗经》为何百读不厌,就是在一花一叶中做文章,出诗意。“比”“兴”就是这么产生的。但到后来,诗词的这个传统被概念化现成语取代了。……今天的许多诗词看不到小事物、小细节的滋养。人常说“细微处见精神”,其实“细微处才见诗意”。
六
让诗词走进现场,书写日常生活,是今天诗词创作特别需要强调的。不要以为写日常生活、居家小事就降低了诗人的身段,其实日常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细微处就在日常生活里。米缸里有神在。花叶中有如来。当代小说家、散文家都能写好现场,写好日常生活,中华诗词完全可以借鉴其经验,把诗词写得饱满和亲切。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可以医治今天诗词写作中常见的虚空病。写日常生活就会写到物、写到事,这样心就会沉下来,艺术也会沉下来。
七
文学常识告诉人们,艺术贵在创造。世界上没有这个词,是你创造了这个词;世界上没有这个意象,是你创造了这个意象;世界上没有这个结构,是你创造了这个结构。这就是文学的诗词创作。其实,写诗就是写你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受。人始终在找“伴”、找理解、找支持、找帮助、找依靠。个体的写作,写出了多数人的感受,才会引起他人的共鸣,从而达到心灵的默契和安慰。从文学本质上说,写诗就是写你心中的灵光一闪,写你和恋人的一见钟情,写你行走中的一次精神奇遇。无论是低吟浅唱,还是慷慨高歌;无论是私人化抒写,还是主旋律歌吟,都可以完成这样的表达,写出或婉约或豪放的作品。这样的写作才会获得精神享受和快乐,赢得读者的喜爱。
八
诗词书写者没有不知道“句句有出处”的,一位古诗人随便说的一句话,不知何时成了写诗的普遍信条、至理名言。与此相呼应的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话自然也没有错,对于培养诗词的语言感觉,提升对诗词的感悟能力,无疑是大大的有益处。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过了头、绝对化。一旦走了极端,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不仅害人,而且害己。我认为“句句有出处”,只对了一半,这句话强调的是多读书、多积累的好处。但是诗是诗人自己写出来的,如果“句句有出处”,其结果只能是“句句无自己”。没有新意的诗,自然是没有文学性的诗。今天我们的许多诗词几乎都能看到前人的影子、古人的影子、他人的影子,但就是很少看到自己的影子、艺术的影子。
九
诗要典雅。几乎又是一条旧体诗词的写作成规。弄得今天不少的诗词作者忙个不停地在故纸堆里寻找伯牙琴、桃花扇。诗人是要经常回过头去想一想《诗经》是如何写出来的,乐府是如何写出来的,还有晚唐及北宋的词是如何写出来的。《诗经》、乐府和晚唐及北宋的词,写得都很自然率性,用典也少,因为没有现成的模样去“克隆”,这样的诗总是新鲜可爱。“句句有出处”,是知识,是学问,而知识和学问不都是艺术。诗是要从学问里“化”出来的,但你已经先入为主了,作者很难摆脱“出处”的影子。师傅在跟前站着,指指画画,徒弟怎么能放开自己的手脚啊。
十
我们提倡诗人多读书,但是不可以被古人、被他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这样会永远没有出息。“句句有出处”是熟悉,事实上诗是要生疏的。诗写得太熟练了,就会流于皮相。皮相的诗不会看到心的跳动,血的流动。我以为诗恰恰不是越熟练越好,而是要越生疏越好。郑板桥说“画到生时是熟时”,我要再加上一句“熟里求生也要知”。作诗太有经验就会“唯经验是从”,落入一个又一个自己编织的笼子里,才华都被经验给绑架了。这就像谈恋爱。
最好的恋爱,其实是没有恋爱经验的恋爱,感情的真纯和自然流露才是最好的。
十一
面对今天的开放时代,中华诗词要向世界敞开自己的胸怀,检验自己的胆识。要有“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要敢于在大风大浪中磨砺诗词的肌骨,强健诗词的体魄。我在《南园词话》中说过,今天的诗词居住在一个豪华的房间里,风来八方是因为窗开四面。一扇开向传统,一扇开向未来;一扇开向东方,一扇开向西方。生活在今天的诗人词人,真是有幸了,方便之门为“我”敞开,只要展翅,就能飞翔。
十二
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诗歌起了怎样重要的作用。“歌”用“诗”固定下来,然后成为“诗歌”;文字的出现将声音固化,形成表情达意的“诗歌”,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今天,当我们回过头去深情凝望的时候,会发现《诗经》是中华诗词永远的教科书。《诗经》从泥土中生长出来就散发出土地的芳香和绿叶的气味。从源头流出来的是诗歌的乳汁,纯净,浓稠。是的,今天我们需要经常回过头去,长久地注视《诗经》、注视黄河流域曾经的那一群快乐并且忧伤的歌者,她们是诗歌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