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斯:徐缓篇(4)
世界是我自身。生活是我自身。
神在我中,要不就根本不在,
世界是一种力量,而不仅仅是存在。
信仰的丧失是一种成长。
人们占据了思想的空间。
有主见的生活比没主见的生话吏接近生活,思考是生活。
诗歌不受限于单一的功用,不像显而鉍见的现实如果社会变革是深剡的,每个人都会出现态度。
诗歌寻找那不可言说的事物。
诗歌本身是新的题材。
天真是诗歌的源泉之一。
诗歌是野鸡隐遁于树林中。
我们从不能通过智力抵达。但通过情感,我们总是在抵达,比如诗歌、幸福、高山、远景。
想象力消耗了现实中的一些东西。
诗人是一个神,或者说年轻诗人是一个神。
老年诗人是流浪乞丐。
如果说心智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力貴,那么它也是唯一能帮我们抵御恐怖的力童。或者说,心智是世上最恐怖的力量,那主要是因为它是唯一能帮我们抵御它自身的力量,现代世界是建立在这个观念上的。
诗人代表了这样的心智:这心智恰好帮我们抵御了它自己。
英雄在熟人中很难是英雄。
谈谈诗人的作派诗人的名望是诗歌名望的一部分。诗歌的名望是诗人名望的关键。
世界听命于最强的心智,不管这强力是明智的还是疯狂的,狡猾的还是善良的。
每首诗都是一首诗中之诗。
诗的原意在诗的文字里。
对生活所怀抱的诗意胸襟要大于任何一首具体的诗,认识到这一点就是开始认识诗的精神。
因某些人的去世,世界变得无知。
诗歌是语言之欢。
词语即另类的万物。
只有一个高贵的人种才能演化一个髙贵的神。
如果回答是无聊的,那是因为问题是无聊的,
除非生活充满乐趣,否则生活一无是处。
生之乐趣在于参与,而不是袖手旁观。
或许,一个虚构的世界是乐趣全无的。
事实的终点并非想象的起点,而是两者的终点。
坐在公园听蚱蜢,或坐在公园听教堂钟声,是在听两个往昔,还是在听一个现在和一个往昔?
乐趣是什么?是喜欢的一种类型吗?
人不能一味追求摩登,如果还有其他那么多要紧的事。
爱追问的人其实是想达到一个点,从那起,再没有可问的了。
除了诗歌,我没有生活。确实如此,如果我的生活除了诗歌而无别的事。
有一个自然界在吸纳各种暗喻的混合。
诗人的世界有赖于他冥想的世界。
诗歌欲伟大,在于它能否探索伟大的思想,或者说伟大的感情。想象整个世界要比想象一个细节来得快。
―定有某种让我们飞翔的翅膀。
诗歌是对心智的一种治疗。
生活的现代复制者,包括摄影,都排斥了生活,我们咽下邪恶,因莕良而呛咳。
我们喜欢世界,不因为什么。
在天空里创造大地的心智和在大地上创造天空的心智一定是同一个。
对美国文学而言,最不适宜的源头就是英国,因为美国人的感性不是英国似的。
诗歌是治理天下的日常必要性的一种反应。
诗歌应该刺激生活的感受和生命的感受。
现实界是诸神的真正中心。
一首诗未必释放一种意义,正如世上大多数事物并不释放意义。
新(不是新奇)可能是个人的诗歌创作中最高的价值。即使是对新的炫耀也是有价值的。
世上没有比现实更伟大的了。正是在这种困境中,我们必须将现实当作唯一的天才来接受。
人即想象力,想象力即人。
微妙地体验经验,就是去理解世界的复杂和表象的错综。
诗歌常常是对表象各元素的揭示。
文学是不正常地创造一种正常的幻象。
诗歌革新了经验。
原创逃离了重复。
诗歌的理论是诗歌的生命。
用鲜活的面包喂养我的羔羊……上帝的荣光就是世界的荣光……
在现实中找到精神……关注现实
诗歌的理论就是生活的理论。
最常识的常识看到的客体就是现实。
诗歌不断地要求一种新的关系。
现实并非一如所见。现实里有那么多可以变成一如所见的现实。
现实所缺乏的是一种生命的新活力。
法语和英语构成一个语种。
人的无知是人的大资本。
命题上帝即想象,被想象之物即想象者。第二个命题把被想象之物等同于想象者,因而,我推测,想象者是上帝。
对诗人而言,诗歌是,或应该是快乐和满足之源,而不是名誉之源。
诗歌之乐是一个宝贵的特征,但它必须是一个遣词造句的特征。
现实是陈腐的,我们通过暗喻逃离它。只有在暗喻的王国,我们才变成诗人。
有些物体更容易激发暗喻。一个茶杯比整体世界更容易接纳暗喻。
诗歌找出了人与亨实的关系。
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想象力。
想象力是唯一的天才。
想象是心智的自由,因而也是现实的自由。
用辛勤获取成功,这是一个可人的理想。
成功意味着与智者同乐。
试想:一个有精神力量的幸存者,曾请教过他的同代人如何行事,如何思考,或写哪种乐曲,试想想这些。
从长远的观点看来,真理并不重要。
诗歌缔造了一个别致星球上的虚构生存。星球有变,这个定义也得变,所谓别致只是一个比喻而已。
摘自《最高虚构笔记》,斯蒂文斯著,陈东飚、张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