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瓒:诗歌介入日常经验的一个范例——读西渡《在硬卧车厢里》
原载《诗探索》1998年第2期
在硬卧车厢里
西渡
在开往南昌的硬卧车厢里
他用大哥大操纵着北京的生意
他运筹帷惺的男人气概发动起邻座
一位异性的图书推销员的谈兴。
——他之所以没有乘上飞机
或者在软卧车厢内伸躺他得体的四肢
再一次表明:在我们的国家
金钱还远远不是万能的。
“你原先的单位一定状况不佳
是它成全了你。至于我,就坏在
有一份相当令人陶醉的工作,想想
十年前我就拿到这个数”。她竖起
一根小葱般的手指,“心满意足
是成不了气候的。但你必须相信
如果我早年下海,干得绝不会比你逊色!
你能够相信这一点,是不是?”
“你怀疑?你是故意气我的
你这人!”他在不失风度地道歉之后
开始叙述他漫长的奋斗史,他的失意
他的挫折,他后来的成功,他现今的抱负
他对未来的判断。她为他的失意
唉声叹气,她的眼眶中仿佛镶进了
一粒钻石,为他的成功而惊喜
几乎像一对恋人,他撕开一袋方便面
“让我来”,她在方便面碗里冲上开水,
“看你那样,就知道离不开女人的照顾。”
——如果把“女人”后面的补充省略也许
更符合实际情况。谈话渐渐滑入
不适于第三者旁听的氛围。我退进过道
回避陈腐的羞耻心。在火车进入南方
的稻田之后,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城市
他们提前下了车,合乎情理的说法是
图书推销员生了病,因此男人的手
恰到好处地扶住她的腰,以防她跌倒
1997.7.21
正如一些优秀的当代诗人都曾经历的,西渡的诗歌写作从诗歌观念和写作实践的发展进程上看,有着几个变化的阶段。其中一个较大的变化阶段是由热心于抒情纯粹性的诗歌创作到对于日常经验的最广泛的容纳程度思考的自觉转变。这一取向可能适用于描述进入90年代以来仍然能够保持诗歌写作有效性的不少当代诗人的状况,但西渡的转向相对于他的写作进程而言,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一个范例。这等于说,西渡是在最为复杂而基本的层面理解和运用了这种转变,并且,把这种转变与自己所确立的诗歌理想以及未来的写作可能性联系了起来。在此过程中,对于词语的谦恭和对于写作的信心,使他的诗歌在介入现实复杂细致的多样性的同时,也获得了准确和透彻的阅读效果。
《在硬卧车厢里》,正如这首诗的题目所交代的,在一个有限的、移动的现代空间和在此空间中游走的现代人,表明此诗涉及的可能是一个生活场景,一件事,一些陌生的人,同时,硬卧车厢还暗示了乘坐列车的人的身份与阶层。“硬卧车厢”一词的微妙涵义恰如其分地与乘坐在其中的一对男女相关,男的手持大哥大,在南下的列车上操纵着北京的生意;女的则对那极具表演性的行动产生了好奇。诗歌至此暗示出,奇遇和命运的偶然性将在两个人之间构造故事,在类似“硬卧车厢”这样的公共空间中的交往方式,试探、诱惑、虚荣和旁观者的好奇,通过暗示性的口吻呈现了出来。破折号之后的诗句是俩人的交谈?诗人的推测?“金钱还远远不是万能的”,那么什么是比金钱更有作用的呢?第一段有条不紊的交代和一种旁观者的审视目光,使诗句以韵律的从容而获得一种反讽的张力,全诗一直保持了这种反讽的张力。第二段开始谈话和交流进入对于双方的进一步了解,这似乎确证了中国人的国民性的一方面:对于他人的好奇和爱刨根问底,对于自己隐私的保密意识的薄弱。“图书推销员”以一种不无幼稚的轻浮的好奇与男人谈论着下海与赚钱的话题——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多么普遍!这个话题当然地引向男人的发财史和成功史,于是俩人的交流微妙地通过善解人意的女人的反应,变得更加亲密和融洽。几乎是必然地,由一袋方便面为中介,女人以适合于她的身份角色开始了对于男人临时生活的介入,并且使硬卧车厢里的交谈引向一场可能的暖昧不明的男女关系中。诗人第三者旁听人的身份至此也亮出来,他的“退出”凸现了他的观察视角,而“合乎情理的说法”——诗人的说法——显示了诗人的批判立场。
叙事中穿插微讽的议论,带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和立场,共同构成此诗的意义分支。这不仅说明了复杂多样的经验得以入诗的可能性,而且在这首短诗中,两个人物虚荣和造作的心态也在准确的细节处理和对话引用中,得以呈现。(当然,仅仅引用女人的话以及描摹女人的身体语言,可能包含了一个专断的男性视点,这不能令我赞同。)
在这首四段34行诗中,诗人的观察者身份值得重视,它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所谓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的突破性意义,不再仅指一种陈述性的场景罗列或不加分析的自我生活简介,而是有视点的、分析性的日常经验观照。《在硬卧车厢里》这首诗里,视点的确定是诗人对诗歌面向现实生活有限性的虚心,而分析性的态度则说明了诗人对于现实明确的批评立场——或许过于明确,而诗人敏锐的节奏和态度含蓄的微讽性,加之对于审察生活、把握和处理细微场面的能力,确实在相当程度上成就了此诗的完美性。阅读此诗也会丰富我们对于诗歌介入当下经验的可能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