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崇:佘山游——给艺璇(点评:西渡)
下山后,你我在盲道两侧
一起走回幼小的身体里去。
别见怪,异象于此始。
比如,半日的欢愉在每刻被拉伸
不同的倍数。 而手掌,以下摆的凌空
托举两个人的凝重。
还没完:佘山下延九号线。
疲惫时你就枕向胸口,平坦的山形
顿起汹涌的林风。至今天我仍确信
分别前,我抓住过
澎湃中的禅定。只是
回到山外的城市,才几日
已有时针追咬我仍未男人的年龄。
——人世多艰啊,亲爱的,我自尽全力。
可是,樊笼里,你与我
到底将走到怎样的身体里去。
2016.1.11作于上海
特邀专家点评:
语调在一首诗里处于核心的位置,它连接了诗歌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声音与意义。诗人的个性和独创性最终都体现在语调里。对于汉语诗歌,语调的作用尤其突出。因为我们的书面语是方块汉字,不能直接体现为声音,所以很容易形成阻滞,往往不能如拼音文字那般流畅自如。能够打破这个阻滞,使方块的、视觉的文字流动起来,形成活泼的、生气凛然的、各具风格的语流的,是语调。所以判断一首诗有无独创性,判断一个诗人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最可靠的也是语调。我初读这首诗,并没有马上懂得作者的意思,但我已在内心认定这是一首有意思的诗,我所根据的就是这个语调。这首诗的语调是内敛、温柔、敏感、多思的。这些都是诗人才华的体现。这些东西你并不能完全从文字的意义得出,所以语调所说出的,也许要多于文字的意义所表达的。至于这首诗的意义,我认为它表达的是一种距离感,它包括恋人之间心理的距离,以及以山为代表的自然与以城市为代表的人世的距离。置身山间,自然与我们的距离被压缩至最小,也使恋人进入某种忘情状态,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但一旦下山,恋人马上缩回各自的身体——诗没有写山上的情形,而直接开始于下山后的情形,这是作者巧于剪裁的表现。但作者没有直接写出的山上情形仍处处以对照的方式得到暗示,如欢愉与凝重、疲惫的人与澎湃、汹涌的林风,被拉伸的半日和时针的追咬,等等。“可是,樊笼里,你与我/到底将走到怎样的身体里去”:两种距离最终都没有消除,与自然的距离让城市变成樊笼,而恋人之间心理的距离让叙述者开始怀疑身体里的未来。(西渡)
选自:《中国好诗》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