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是怎样的?
书法,简单理一下书法是后来才有的概念,最开始是文字。
在很久很久以前,先民们在打猎、采摘、繁殖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些东西用脑子不容易记住,比如说部落有多少人,打猎猎杀的几头鹿,于是先民们开始做一些符号,结绳记事或者在石头上刻画一些简单的符号,就跟画画一样,这就是文字的雏形。
再后来发现需要记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些符号系统也就越来越丰富,文字就诞生了。
先民们开始尝试在不同的载体上留下这些符号,现在能看到最早的是某些陶器上,或者刻在骨头上或者龟甲上的,这就是甲骨文。
再后来,发现在铸造青铜器的时候可以把字铸造在青铜器上,因为载体是金属,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甲骨文和金文都可以成为大篆,当然有大篆就有小篆,秦包括秦以后,篆书被进一步规范,规范后的篆书被称为小篆,那时候的小篆名家是李斯,对就是秦国的丞相,现在可以看到的《峄山碑》、《会稽刻石》就是小篆的代表作。
秦汉时期,以为要处理大量的文书,而篆书不便于书写,也是出现了一场从基层官吏开始的自下而上的“隶变”活动,就是篆书变为隶书的过程,持续了几百年,最终到汉朝隶书成熟。隶书的经典之作有《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等等。
隶书出现后,出现了草书和楷书,其中有一种草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被称为“章草”,同时隶书也在向楷书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称为“楷化”,楷书经理魏晋六朝,直至唐朝楷书可谓炉火纯青,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等大书法家。
宋朝是文人是大夫最美好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包括苏东坡、米芾、黄庭坚、蔡襄等等。
明清时期书法可谓百花齐放,在明朝以前,书法几乎都是信札、尺牍、手卷等拿在手上看的,而明朝之后大幅书法出现,实现了“拿在手上看”到“挂在墙上看”的跨越。同时,明清时期书法作为社会分工更加明确,涌现出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书法家,比如张瑞图、王铎、傅山、金农、郑板桥、刘墉、沈曾植、何绍基等书法家。
总而言之,世上本没有书法,写的人多了,也便有了书法。
一文帮你捋清古代书法史中国古代的书法发展史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阶段,王羲之之前的书法史和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史。
王羲之之前的书法史是书法和文字并行的一段历史,书法的主要作用是实用,有人认为汉代是书法艺术自觉时期,这个也有他的道理,我一般把王羲之作为一个分割点。
从王羲之开始,书法各种书体开始全面的艺术自觉,书法虽然也有他的实用性,但是它的艺术性逐渐分离出来,又由于文人的加入,丰富了书法理论,书法渐渐分开了层次,他的实用性也艺术性也分离开来。
1、中国书法自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甲骨文也是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到西周时期的钟鼎铭文,这都是属于大篆的范畴。
2、大篆和小篆的分割点是《石鼓文》,《石鼓文》是介于大篆和小篆之间的一种书体,之后就是秦代的小篆,代表作如李斯的《峄山碑》。
《石鼓文》
3、隶书据说是战国末年出现,到了汉代达到顶峰时期,汉代隶书古朴典雅,风格多样,代表作品有《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等。
4、汉末,由隶书的快写,演变出了草书,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章草。章草字字独立,和隶书长大差不多,代表作有皇象《急就章》。
《急就章》
5、由隶书还演变出了两张书体:行书和楷书,对于二者出现的顺序一直有争议,现在书法史上一般认为先出现的行书。在民间首先出现了行书,后来文人介入,把行书推向成熟。
6、魏晋南北朝,是书法的大变革时期,先后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两位划时代意义的人物。王羲之在钟繇的基础上,同时把楷书、行书、今草推向成熟,王献之的“破体”书法为以后的大草书奠定了基础。
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史就简单了很多除了清代的碑学,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史就是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发展演变史。
1、唐尚法,唐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代,是楷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褚遂良、虞世南等楷书大师。同时还出现了天下第二行书,以及以狂草著称的张旭和怀素。
2、宋尚意,宋代书法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宋四家,南宋书风也受宋四家影响,而宋四家里面最有影响的就是米芾、苏东坡和黄庭坚三位。
3、元复古,元代主要人物就是赵孟頫,赵孟頫主张复古,学习王羲之,他独创的楷书“赵体”被例如楷书四大家。
4、明代晚期的王铎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书法家,他的草书是继黄庭坚以后有一个高峰,他的书法对于当今书法影响很大。
5、清尚变,清代的书法主要是碑学,从阮元提出经过赵之谦、何绍基、伊秉绶、邓石如发展,到康有为时期成熟,开辟了二王体系以外的有一个新天地。
总之,书法的发展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有很大关系的,讨论书法史要在古代社会环境的背景下进行。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各位看官赏个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