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入时代”的书法艺术
文字是一种视觉形象,要把这种形象实现出来,总是需要某种行为。甲骨文、碑刻文字需要刀刻,金文、古玺印文需要铸造,而最为日常的行为则非书写莫属。“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早在殷商,人们便在竹木简上书写。东汉以后,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纸上写字。无论是简牍时代还是纸张时代,皆可称作书写时代。
然而,一个更加具有革命性的时代到来了,那就是“录入时代” 。在今天,将文字实现出来,不再需要书写了,或者说,书写在日常的文字使用中已经成为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时候,人们通过敲击键盘录入文字,甚至通过语音识别来录入,“写字”不再是天经地义的了。
写字不再承担日常记录的功能,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投身于书法艺术。录入时代的到来不会终结书法,就像照相机的发明没有终结绘画一样,这一点无需担心。然而,远离日常书写,也会带来某种潜在的危机,那就是今人的笔法有可能越来越远离古人的笔法。
《兰亭序》和《祭侄稿》是文稿, 《丧乱帖》和《伯远帖》是书信,它们都是古人日常书写的产物。在古人那里,书写既承担着文字记录的功能,又承担着书法艺术的功能,笔法正是千百年来在实用和审美的双重考验之下磨砺出来的。
从书写时代走进录入时代,如果书法家置笔法的实用功能于不顾,不再自然流畅地书写,而是百般雕琢以求姿态,便正如太极拳丧失了技击的功能而变成了太极操。
今人颇为喜欢一种提问方式:“这是实用的书写,还是艺术的书写? ”其实,书写自有实用与审美两种价值,正如故宫的房子,既是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又是可以办公、居住的宫室。尽管确有一些特殊情形,特别突显了实用价值或审美价值,但这两种价值一般情况下是不可分割开来的。
苏轼云:“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东坡题跋》)不违实用而消却刻意,或许正是今天的书家最当留意之处。
录入时代到来,毛笔从日常应用中告退,并不意味着书法家从此笼罩在笔法不古的宿命之中。今天的社会也为书法艺术带来了莫大的益处,那就是获取范本空前地方便。姑且不论现代的博物馆、美术馆以及拍卖展示让人们看到大量的真迹,即使从复制品的质量与传播的方便而论,今天也远胜往昔。
古人复制书法经典,一是双钩廓填,二是将墨迹摹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制作拓本,这样的复制纯然依靠人工,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变形。至于辗转钩摹、翻刻之本,变形的程度就更大了。自从照相影印技术出现以来,范本的传真程度和普及程度得到极大提高。近些年来,字帖出版的质量又大有进步,颜色更加逼真,放大本更能纤毫毕现。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高清的范本图像,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书法字典。
一方面,书写在日常生活中渐行告退,另一方面,我们比古人更加方便地拥有书法的范本。那么,今人运笔,究竟是从此变得中看不中用,还是能够深入前人的笔法传统,完全在于学书者自身的努力和领悟了。
深入前人的笔法传统,并不是执着于用毛笔写信、写文稿,而是从范本中体认前贤的书写方式并化入自己的笔下。将古帖临摹得惟妙惟肖,甚至脱开字帖亦能将古帖中的字形集于纸上,并不必然是习得了古法。唯有在自然行笔而不雕琢的情形下具备古人意态,方可说习得了古法。正因有了这样的衡量标准,模拟唐人未必就能写到唐人,模拟宋人也未必就能写到宋人。康有为说:“吾为《郑文公》 ,而人以为似吴兴。吾作魏、隋人书,乃反似《九成》 《皇甫》 《樊府君》 ,人亦以为学唐人碑耳。”(《广艺舟双楫·导源》)心存魏、隋,笔下却是唐人或元人书法之貌,这是切身体悟所得。
当代的书法家可以把战国秦汉简帛文字等各种前所未见的字形写到宣纸上,书迹材料的丰富带来了通古今之变的机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把古代的书迹作为造型的素材,和得法于古代的书迹是不同的,区别就在于能否做到既古意盎然又便捷实用。以实用的标准衡量书法的笔法,看似用错了尺度,实则最能验出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