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王羲之的评价是天下第一行书 no欧阳询是怎样评价他的?
一、世人对王羲之的评价是天下第一行书 no欧阳询是怎样评价他的?
没有记载欧阳询对王羲之的评价如何
1、南北朝南梁开国皇帝萧衍:“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释义:王羲之的字气势磅礴,像真龙跳过天门,老虎卧在宫殿上一样,是历代的瑰宝,应该永远记住。
2、唐太宗李世民:“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释义:喜欢的书法作品,只有王羲之的,其他的作品在我眼中,微不足道。
3、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二、云鹤极天是什么意思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语出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评魏钟繇书:“钟繇书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耶。”此文简称《书评》或《评书》,唐以前典籍未见引及,最早见于宋《淳化闻帖》卷五“隋僧智果书”。这段文字主要形容钟繇(元常)书法轻重得宜、刚柔相备、多力丰筋、古雅茂密的超妙境界。因此,“云鹤游天”,既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书法意象。按照笔者的理解,它是形容一种悠然自在,孤高超绝的气象与神态。
三、请问有如何评价、赞赏书法的文字吗?
我自己收集了一些欣赏书法妙语集锦,列举一二,更多请看
一般认为评价一件书作应从以下三的方面去考虑, 即书法艺术的美学要素:用笔、 结字、章法。当然从更高层次的美学要素是气,是神,是韵,是情,是整体的格调,意境。也就是所谓的“功”和“性”“功” ,指功力、技巧,即指对一定的法度对笔画、结构、章法等的把握。“性” ,指性情、风格,即指其中寄托的意趣、情操、学识、修养和感情。 从线条本身具有的美,同时考虑线条组合的美, 从点、线、面等等出发,不过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我摘录部分古今书法大家对书法欣赏的名言,以飨书界道友们。
王羲之说:“一点所失,若美人失一目。一画之失,如壮士失一肱。不可不慎” 唐太宗赞王羲之其字“烟霏洁露,若断而连”,赞王献之的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称为“书圣” 的王羲之,他的书法秀美典雅,而有人却站在壮美的立场上说他的作品“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 ,“有女郎才,无丈夫气” 。
南朝梁武帝萧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钟蒜书法“如云鹊游天,群鸿戏海”,评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阀”
唐·张怀瓘在书论中称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 “每书欲十迅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又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钧;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节奏自见。
孙过庭在《书谱》中曾经指出:“伯英不真,点划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乍显乍晦,若行若藏。”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说:“柳公权师欧(阳询),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又说:“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宋朝米芾还风趣地说:“沈辽排字,蔡襄勒字,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他自己是刷字”
宋代朱长文说:“惟公(即颜真卿)合篆糟之义理,得分棣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评欧是“杰出当世,显名唐初,尺犊所传,人以为法,虽戎狄亦慕
其声。”认为欧阳询的楷书,是“纤浓得中,刚劲不挠,有
正人执法,面折廷铮之风;至其点画工妙,意态精密,无
以尚也。”评柳公权是“博贯经术,正书及行,皆妙品之
最,草不失能,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
家”。又说:“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列署货贝日:‘此购柳书’。”
苏轼曾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又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决一,不为成书也。” 把神放在首位。
元代赵孟
四、分析中国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
物象化审美借助具体的物象描绘书艺之美,力图通过物象所具有的美感唤醒或强化人们对抽象书法的理解和感受,从文化意义上讲,既反映出一种视书道、自然和人道相通的书法观念,又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律动意识。
中国古代哲学以人为思考中心,曾提出“感而遂通”的思想。在书法审美中,言者凭借“感而遂通”将书道之妙转化于物象之中,闻者依靠“感而遂通”在自然之物或人文之象中品味书艺,从而构成了天道、人道、书道因交感而互通互动的书法观念。这种观念反对将自然、人与艺术割裂或对立,主张三者交融互摄,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融合自然、人和社会的整体观,是天人合一思想在书法艺术天地的发展。无论是在书法审美中,还是在书法创作中,这种书法观念的影响都极其深刻,它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领悟书法作品中不可言喻的深层意境,而且可以拓宽人们的思维空间,使人们对书法的认识更加开放和活跃,促进人们触类旁通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三者的互动不是按步骤、有秩序的逻辑形式,而是在朦胧和差异之中,对书法的本质作出迅速、直接和整体的把握,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特质。
同时,书法赏评语言中的物象,并非仅仅充当表达的媒介。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不但比枯燥的理性概念更易亲切地揭示书法艺术的美感,而且透过物象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生命律动意识,更加延展了书法的艺术生命力。例如南朝梁武帝萧衍描绘草书“疾若蛇惊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不仅显露出物象本身的生命特征,而且传达出书法所表现的动静瞬间的生命精神。物象之形的描绘只是皮相,对生命律动的美感追求才是书法审美和书法创作的共同主旨。书法通过线墨的变化对汉字进行艺术表现,线条、结构和章法相辅相成构筑成气韵贯通且书势飞动的书法有机体,呈现出沉着痛快,雄强刚正、潇洒飘逸、平淡隽永等个性神彩,书法之中的“气”、“势”和“神”,既是艺术生命不可缺少的动力,又是生命韵律和趣味的浓缩。书法审美为了尽力延续对书法内在生命的感悟和探讨,以生动物象表述书法美感,极大地扩展了书法艺术的灵动自由和变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