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的经历
刘健 理工出身,身份是理工大学教授,但骨子里对书法的热爱却从少年一直伴随着他到中年的生涯,以至书法最终成为他的事业——立身扬名,而理工则成为他的职业。作为有头脑有追求的书家,在青岛书坛沉闷期,刘健与樱裤或郭强、刘咏、宋文京等组织的六月书会,以其新锐和对当代书法审美思潮的敏锐感应,打破了青岛书坛的保守状态,引发了青岛书坛中青年书法创作的篷勃高潮,并迅速形成一支颇具实力的青年书法家创作队伍。刘健也一跃成为青岛书坛中青年代表书家,并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高校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青岛市青年书法家协会顾问。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各体皆善,尤工行、草书,行书流畅,书风自然而不造作,秀美而有神韵,草书厚健而不失清雅,作品入展全国七届中青展、全国三届楹联展等国内外大展,获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多次赴国外举办书法作品展,并被文博单位及相关机构收藏,出版多种个人书法集。
刘健性格爽健,但心性淡雅,具有文人气质,书如其人,这也影响到他的书法审美定向与选择。他服膺帖学,并一直固守帖学,其间虽有过困惑与起伏,但却始终坚持在帖学领域的不懈探索。早年,他的帖学曾颇受时风影响,过于强调对形质的追逐,在笔法与气韵脊伍上与传统帖学距离较远。近年来,他远离时风,回归二王经典,从笔法与气韵上,力求接近帖学正脉,逐渐形成雅逸、率真的个性化书风。
从帖学本源而言,帖学的核心旨趣在于文人化,由此,雅与韵便构成帖学的审美价值皈依。雅与韵属精神层面,关涉到的是书法形上价值,它无迹可求,是书家内在精神表现。反映到书法上,便构成书法的意境神采,所以在南朝时期,书论家尤为强调神采,到唐代更形成张怀瓘:不见字形,唯见神采的“神采论”,并由此形成帖学的文人化审美传统。除审美本体论外,帖学的另一主体价值便是笔法。可以说舍笔法便无帖学,帖学笔法代表了本土书法的最高价值。但自清代颠覆帖学以来,笔法被形质追求所取代,笔法少人问津,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以笔法著称的书家如白蕉还不如民间书法受推崇,从而“无法”成为当代某一特殊阶段的主体特征。随着当代书法的经典转向,二王帖学回归书法话语中心,笔法问题开始受到书坛普遍重视,二王书风取代民间书风成为新的主流书风,这可视为对当代书法非经典传统倾向的反拔。
刘健对帖学的研悟,应该说是在当代书法流变的整体背景上展开的,他始终在古与今之间寻求一种创作张力,努力追寻孙过庭“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审美境地。他在不断摒弃新、尖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书法的时代审美感性,而在极力追寻古典帖学精奥时,又力戒陷于泥古的窠臼,这使他当下的帖学创作处于一种较佳的状态。他的作品线条绵密而不乏飘逸,精神外耀而内骨犹存,纯携其创作已超越了纯技法表现,而具有了较高的精神内蕴。
而今,刘健于帖学创作外,还锐念于“现代书法”探索,创作出系列饶有新理异态的作品。他的“现代书法”作品,固守汉字本体,在汉字内部空间上开掘,强化笔墨趣味,不追求造型的突兀与开合,书法风格强烈而又独具风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两句可以囊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精神,刘健之名也得于此。如今,正值创作盛年的刘健,无论在审美观念与书法创作上都渐臻成熟,我们衷心地祝愿他能达到更高的书法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