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追劲,意度天成”―瘦金体的前世今生
宋徽宗在位期间,将绘画纳入科举考试,当时画家的社会地位也由此提高。宋徽宗对绘画的喜爱间接促进了瘦金体的诞生。瘦金体初看秀气瘦削,实则结构饱满丰腴,其与当时的传统书写体区别较大,可谓书法史上的一朵奇葩。宋徽宗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其个人经历及宋朝的政治生态息息相关。
历史背景
宋朝文人多探究文化的内在风骨,注重意境的传达。宋朝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藏书规模远超其他任何一个朝代。据史料载,两宋藏书家约有七百多人。同时,文人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在这样重视文人的社会大环境下,作为文化载体的书法在宋朝获得了蓬勃发展,进而涌现出众多的书法代表人物,如黄庭坚、米芾、苏轼、蔡襄等。宋朝的书法以写意为主,瘦金体的产生也深受这一书法风格的影响。
形成
1、先人的影响
瘦金体因其细瘦如筋的笔法而被称为“瘦筋体”(也有“鹤体”的雅称),为了对御书致以敬意,特改为“瘦金体”。宋徽宗的书法集百家之长,他初学黄庭坚,后大量临摹褚体,融合了行书、草书、楷书等字体,同时又偏好王羲之书法的飘逸脱俗,在不断临摹中自成一法,创造了瘦金体。
2、绘画的影响
宋徽宗热爱绘画,在工笔画上有着极高的天赋。他的代表画作多为工笔画,有《听琴图》《摘瓜图》《文会图》等。工笔画对于画者的控笔能力要求较高,宋徽宗的工笔画神形兼备,从侧面反映出他控笔能力之高超。
3、后天的优势
宋徽宗时期,作为宫廷画院的翰林图画院收藏的字画远超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宋徽宗在艺术熏陶下长大,观尽历代佳作,艺术素养较高,这也为其之后在艺术上取得较高造诣奠定了基础。邓桩在《画继》中描述了当时宫廷画院的馆藏之多:“秘府之藏,充填溢,百倍先朝。又收古今名人画,上自曹弗兴,下至黄居u,集为一百帙,列十四门,总共一千五百件,名之曰《宣和睿览集》。”
赏析
1、字形鉴赏
虽然瘦金体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的审美惯性不相符,但它本身具有的独特美感不容置喙。艺术应当具有包含性,文化才能繁荣不息。作为一种新的字体,从笔法上说,瘦金体字法纤细,抛弃了以往字体浑圆、端正的样式,其结构紧实,出笔干净利落,尤其是撇画。
在收笔时,宋徽宗喜顿笔,捺脚形态也别出一格。许多字体偏重于捺脚流畅、粗细自然过渡,但瘦金体的字撇捺往往会突然变粗,让原来易显轻浮的字形仿佛有了重量感和支撑感,这也使字的整体显得更加舒展。瘦金体书法起笔稳当,行笔快速,收笔点顿,书写过程富有节奏感,字体金钩银划、大开大合。其点画起、点画落,极具辨识度。
2、意境赏析
楷书与行书的最大区别在于对牵丝技法的使用。简单来说,牵丝技法反映出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微妙联系。瘦金体笔走龙蛇,颇有行书笔意,形似鹤形,散发出仙风道骨之意。瘦金体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宋徽宗对书法艺术的不同感悟。瘦金体注重呈现气韵和文化意境,富有生动意趣,刚劲神采,气势如虹。
3、绘画与书法融合之美
宋徽宗偏好创作花鸟工笔画,尤其是仙鹤。他将对于仙鹤的喜爱呈现在书法与绘画作品中,他的书法和他喜爱的仙鹤一样高洁出尘。在描绘仙鹤的绘画作品中,无论是从屋顶间隙一致、线条粗细一致的瓦砾排布上,还是从仙鹤细致的羽毛上,都可以看出他较高的控笔能力。
若要勾出如此细致的线条,必须只用笔尖,避开正锋,或者运用与绘画勾线笔类似的细长的长锋笔。据邱金生考据:“宋徽宗常用长锋狼毫勾线笔,本是平时用来作画的。”全狼毫的笔身极具弹力,这种细长、锋直的毛笔对于力度的轻重变化具有更高的感知度,因而宋徽宗能在行笔过程中做到内劲暗含,突出瘦金体纤细、秀丽的形体和内在坚韧挺拔的骨架。
4、《牡丹诗帖》赏析
《牡丹诗帖》围绕牡丹的形态加以描述,辞藻艳逸。《牡丹诗帖》用瘦金体写成,笔画婉转婀娜,如同秀雅绝俗的少女一般,闭月羞花。笔画间蕴含的锐利、韧性如同宝石切割折射出的绚丽色彩,华丽而富贵,不负《牡丹诗帖》中“艳丽尊荣,皆冠一时之妙”的评价。
5、宋徽宗书法代表作
当前,流传下来的宋徽宗瘦金体作品较多,比较有名的有《牡丹诗帖》《怪石诗帖》《夏日诗帖》《瘦金千字文》。其中,《瘦金千字文》真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外,上海博物馆还收藏了《柳鸭图》。宋徽宗曾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题过字,使用的便是瘦金体。
发展
1、后世的发展
瘦金体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但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字体纤瘦,写大字易造成疏散之感,单看精致高挑,若创作大篇幅的作品则容易显得轻佻,不够端庄大气,因此有部分人认为它应该归于“美术字”的行列。
民间很少将瘦金体用于春联、书信等上,加之缺乏理论的指导,部分研习者往往找不到学习门道,由此导致瘦金体难以获得广泛传播,在一段历史时期被掩埋了踪迹。
2、现代瘦金体的发展
当前,瘦金体被列为书法字体的一种,部分临摹瘦金体的书法作品多刻意模仿瘦金体细瘦如筋的笔法,但未能有其风骨,其中的灵动也难以展现。究其原因,瘦金体的书写难度较大,书法创作者难以利用瘦金体探索出独特的书法风格,由此导致了一些书法家放弃了对于瘦金体的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