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代的赵孟頫能够跻身于楷书四大家之列
元代书法是在宋代迥然不同的基础上展开的。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了中国。元朝贵族在国内实行的是种族压迫制度,规定各地方行政长官由蒙古或色目人担任,汉人只能担任副职,走上仕途的汉族文人备受岐视,充满恐惧和苦闷。虽元文宗颇好书画,于天历初年置奎章阁,以柯九思为鉴书博士,但只是消遣而已,故书法艺术并不景气。有成就的书法家也极少,只有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巙巙、吾丘衍以及吴镇、杨维桢、倪赞等人而已。除赵孟頫、吴镇等外,多数不能与宋唐诸家相比,更无论魏晋。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惟赵孟頫一人。
赵孟頫是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元灭宋之后,其在家闲居,致力学术和艺事。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为笼络南方地主阶层,派人到江南网罗有名望的士大夫,赵孟頫被荐入选,以赵宋“宗室子”而出仕元朝,颇受非议。而他自己也对元朝统治者的猜忌中,在良心自责的苦闷中生活着。
赵孟頫五岁开始学书法,仕元后益勤。元杨载说他“专以古人为法。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钟繇;行书则法逸少、献之”(《翰林学士赵公状》)。但他决非仅取上述诸家,于宋高宗、张即之、李北海等无不临习,对宋诸大家也都研讨,且孜孜不倦,仅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就临过数百本,故能博采众美,自成一家。
赵孟頫书写十分勤奋,对当世影响极大。与他同时的另一书法家鲜于枢说:“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元代书坛较著名的书法家俞和、张雨都是他的学生。天竺(今印度)僧人数万里专程来求其书,朝鲜也收藏有他的书法。他书写速度极快,“下笔神速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仅千字文就写过数百本,所写佛、道经卷亦多,所以,他传世书迹极多,比“平生写过麻笔十万”的米芾似有过。
赵孟頫篆、隶、楷、行、草皆能,尤以楷、行、草见长。传世小楷《洛神赋》、《张总管墓志铭》、《汲黯传》、《道德径》,大楷《仇锷墓志铭》、《胆巴碑》、《三门记》,行书《千字文》、《玄都坛歌》、《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洛抻》以及《六体千字文》等都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笔画圆润停匀,结体端正秀丽,章法均衡整齐,用笔结体虽有变化,但绝无大起大落之笔与欹斜不正的字形,不论沉着与飘逸,都极其妍美。
对赵孟頫的书法,后世毁誉不一,明朝文嘉说:
上下一千年,纵横二万里,……无有能与比者。清朝包世臣说:
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吴兴书,则如市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数百年者,徙以便生胥吏故耳。明朝傅山更说:
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欲乱真。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作字示儿孙》)。毁誉之别,不啻霄壤,但都有一定的道理。
赵孟頫书法之妍美确实可称为古今绝伦,故备受众人所爱,其楷书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颜柳欧赵”。他对书法的贡献在于集古今妍美楷书之大成,尤其是结体方面的精工,示人以楷模,引人入门径,初学者可“不数过而乱真”,这又可与集古今雄浑楷法大成的颜真卿相比。但赵书中的意蕴浅薄,千纸一面,与颜真卿楷书随所书内容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情貌迥异,此又无与鲁公相比。书法艺术所重者在于真天自然,在于错综变化中而不失和谐,在于意蕴深厚,并能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这也是赵孟頫与前代书法大家不能相比的。以人品定书品,因人废书固然偏谬,但也不能不看到书法与人的品性乃至学识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否则书法就失去了其作为艺术的生命之泉。赵孟頫书法风格是时代以及所处的环境造成的。虽然他高官祿厚,荣耀五朝,但身为汉人,且是宋宗室子,亦如肉在俎,处于随时可被宰割的地位,故不敢与统治者抗争。他书名盛大,虽厌人求索,“有出缣楮袖者,辄盛气变色,深闭固拒乃已,然名士大夫相知之厚与挟贵而来者,间亦欣然行笔”(元柳贯《柳待制文集》)。脸色依人而变,固可显示内心深处的烦恼苦闷,亦可见真品行。统治者需要他来装点门面,也需要他的书法。赵孟頫老而致仕还家后,朝廷仍命他在家中抄写,其痛苦亦可想而知。不幸的时代,虽造就了他多方面的才能:工诗文,通佛老,精音乐,善鉴赏,擅书画,长篆刻,使他成为中国艺术史上少见的多才多艺的人物,但恶劣的环境也造成了他特有的华丽妍美的艺木风格:绘画虽山水、竹石、人马、花鸟无所不精,但却沒有高远的格调;书法虽篆隶楷行草无所不能,但却沒有深厚的意蕴、感情的流露和生命的跳跃。即使通佛老,但“身为笼中鸟”的现实,不可能也不允许他使释老之学融入血液,忘怀尘世,飘然物外。故作品中既无佛家的静谧,也无道家的超逸。
《元史》本传云,赵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赵孟頫以其过人的天资、深厚的功力,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赵体”。明清,尤其康乾两位皇帝对其的认可更加大了赵孟頫的社会影响。
传世楷书作品《老子道德经卷》《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卷》《洛神赋小楷》《湖州妙严寺记》等,其楷书最大特点是少装饰化而有行意,除去盛唐中端庄严谨、提按规范、顿挫有节的颜柳风格,创造了楷中见行、静中寓动的赵氏书风。
赵孟頫是一位各体兼善的大家,他楷书行书化不只是受到某一人的影响,因为其在学书过程中并不是固守一个人的书风,而是广采博收、冶容百家,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宋高宗、智永、李北海、苏灵芝、褚遂良等。而影响赵孟頫最深的首推“二王”,赵孟頫曾云:“(王羲之)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超轶特甚。” 可见赵孟頫对“二王”的推崇是深入肺腑的。二王是帖学的主流,赵是其分支,其影响也在二王书风的荫蔽之下。
元虞集云:“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天姿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亦说明“二王”书法对赵楷书行书化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
赵孟頫跋苏东坡所书《醉翁亭记》云:“夫有志于法书者,心力已竭而不能进,见古名书而长一倍。余见此,岂止一倍而已。”董其昌在其题跋中曾记曰:“余尝见赵吴兴作米书一册,在吏部司务蒋行义家,颇得襄阳法,今海内能为襄阳书者绝少。”可见赵孟頫对米芾的书作也有临习,这也可从其在大德元年所书的《行书二 赞二诗卷》中看出。
赵孟頫在高度崇古的理念下,对宋“尚意”书风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解,近而影响了其楷书行书化的形成。
胡汲仲谓赵氏书法:“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赵孟頫作为元代书坛托古改制、借古开今的领袖,其价值和意义不容小视,他的书体彪炳史册,被树为书家楷范,其书法理论和实践深刻地影响了元、明、清以及当今书坛。
赵孟頫对王羲之的“古”与“新”有独到见解,故在《兰亭十三跋》中曰:“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赵孟頫看到了王羲之书风里的“古”与“新”,领会了王羲之求新求变的超越思想和创新意义,从而启发了自身的创作思想,最终自立了“赵体”。
也因为其书的自然平正符合儒家的中庸态度,更具有雅俗共赏之美。虽然笔者不甚喜爱,甚至讨厌,以为其书并无风骨意趣,唯锦绣皮囊耳。
赵文敏公曾濡墨临颜、柳、徐、李诸帖,即成,命取真迹一一覆校,不惟转折向北,不无绝似,而精彩发越,有或过之,问何以能然,曰:亦熟之而已。
其幼年喜临智永千文,此格下二王远矣,是其一生所累,虽精通众家,终未能脱,不能化故。
其得海岳《壮怀赋》一卷,中缺数行,因取刻本摹拓,以补其缺,凡易五七纸,终不如意,乃叹曰:今不逮古人多矣。遂以刻本完之。
公性情平和,中庸不特,虽似却无米家态度,难于意态翔动,风姿超拔。然于艺事实谓全通之才,诗书画印,四艺呈素。
画开元风,而成陈迹。书兴两朝,馆阁之本。印启浙皖,风雅独居。可为东坡之因就子昂之果,国之艺事,由此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