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隶书、行书、楷书是如何演化而来的?
准确的说,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是这样的:
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有人说,楷书是行书和草书的基础,这种说法是十分荒唐的!
实际上,草书在隶书之后,而楷书又在草书之后,行书在楷书之后。隶书才是草书、楷书和行书的基础。
有人说,只要学会写楷书,就会写行书;学会写行书,才会写草书。我认为,说这样的话的人,是不了解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
楷书与草书、行书没有任何关系。我的观点是,凡学习书法者,宜从隶书入门而不是先从楷书入手。如果学书者不喜欢隶书和楷书,直接从草书和行书入手也是可以的。
就书体的演变过程而言,篆、隶、草这一过程没问题,而行书、楷书谁先谁后,稍有疑问。
始皇帝统一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但小篆辨识度低,又不易书写,于是在小篆的快写中隶书产生了。后来,隶书的快捷书写产生了章书,草书的早期形态。
而对于行书和楷书,有种观点认为,隶书的书写过程中,逐渐去掉了只起装饰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波捺,于是产生了楷书。而后,楷书的快写产生了行书。
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草书产生后,由于辨识度低,于是放慢速度,便产生了行书,再放慢速度,便产生了楷书。
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其实不管谁先谁后,从时间上看,不过几十年而已,或者可以认为,二者就是并行的。
在这里我要纠正一仲观念,楷书是学习其他字体的基础,这与字体的产生顺序无关。这是后人在总结学书规律时得出的结论。
这正如我们认字,没必要先从象形文字丶甲肯文、篆书学起,而是选择最便捷的方式。
初学隶书,从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哪个碑文开始呢?
汉隶正宗——《史晨碑》
隶书从汉朝开始创造书写流行,所以很多书家把隶书叫做汉隶,隶书中有名碑文帖:《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衡方碑》等,各碑文各有各的优点特点。
《曹全碑》以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秀体气势,秀丽端庄,眼看心情舒畅,符合大众审美口味,所吸引很多初学隶书者的兴趣练习。《曹全碑》是汉朝石碑文保全最完美,字体最清晰的碑文,是石碑文少有保全最好的汉碑,
巜礼器碑》特点,书风细劲雄健,结构严紧,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而有之,也吸引初学隶书者的兴趣。
《衡方碑》用笔有力,笔密丰润,外方内圆,严紧大气等特点,
总之隶书各碑文各有各特点,初学隶书者看那个隶书碑文最有吸引力而产生浓厚兴趣,才有动力学习隶书。
颜体哪个碑帖成就最高?
个人认真多宝佛塔碑文,,,好
我个人认为是《颜勤礼碑》。
原因有三,第一是《颜勤礼碑》不臃肿,以粗细显变化。和颜真卿其它碑帖不同的是《颜勤礼碑》的横画细如发丝,与粗重的坚画形成鲜明对比,撇细捺粗,左细右粗,不落俗套。
第二是笔法的多变,《颜勤礼碑》的笔法变化丰富,起笔有方有圆,有露锋有藏锋有尖锋,形态各异。收笔有轻有重,长横多以重顿收笔。折更是多变,用笔上有方折、圆折,有断开的也有不断开的。点画也是十分丰富,《颜勤礼碑》的点并没有固定形态,大多就笔势往来而成。其起收笔符合上下笔势。
第三是结构,《颜勤礼碑》结构特点:1、字形方正,两肩齐平,左右对称。如“闻”字。
2、左右互为顾盼,合理运用向背,生动自然,不能死板无变化。点画互为呼应,笔断意连。如“好”、“兆”。
3、结构外拓,外紧内松,四角撑满。给人以气势磅薄之感。如“烈”。
4、疏密安排得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兼合茂密”。如“小”字小于其它字,所以点画丰满,使其大方舒展。
再如“观”字,笔画多,结构要紧缩,笔画宜细不宜粗。
《颜勤礼碑》,粗细对比夸张,笔法多变,结构外紧内松,中宫宽松,奇中见平,险中求稳,为颜体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