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传统表现在哪里?是如何融入国学文化的?
中国书法的传统表现为,其点划,间架结构的规范化。而不是像某些人胡乱涂抹还自称大家。优秀的书法作品,经的起众人的点评和时间的考验,并且,把书家的内心感触融入作品之中而跃然纸上。
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文字,都不能做为艺术而传播,只有中国文字以‘’中国书法艺术‘’,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继承传统,传承了上千年。因此,中国书法早已融入国学也就是说,中国书法是中国‘国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个问题提的有点大。个人认为,书法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命脉,每一位爱好书法的人也是发自内心的精神需求。所谓舞文弄墨,诗书画印,她肯定不是单独存在的。如果想自我突破,共同提高,也不是一蹶而就的事。慢慢悟,静静临,终究会有所醒觉,有所希寄,快乐和幸福感便可以光顾我们,加油!
汉字书法是一门怎样的独特艺术?
语言是思想的外表,字形是语言的符号,书法则是字形的造型艺术。中国的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表现对象又以毛笔和钢笔为主要表现工具的造型艺术。人们之所以把中国的汉字称为“东方艺术的灵魂”,不仅是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知识,而且也指中国书法艺术的成熟性及其代表性。它的形态变化无穷,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望尘莫及的。因而,唯有汉字书法才能独享美誉。
中国的汉字起源于象形,这些最初的象形文字本身就是具有字形美的特征:如平衡、匀称、对比等。随着文字的发展,汉字从象形到形声、会意、指事、假借、和用组合方式创造了更多的文字,它的字形美也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历经几千年,从甲骨文到大小篆,从汉隶到真行草,各种书体相继产生,它的自然美、意境美、线条美等各种审美因素,已达到了相当高深的层次。书法是借助汉字的书写表达书者的个性美的一种艺术;书学则是以书法为对象进行理论研究的一种学问,二者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书法是书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书学则是书法研究的总结和指导。
因此中国的书法学主要研究书法艺术的本质,各种书体及其演变,书法艺术的法则、规律极其技法,而且以汉字的书写法则为主,去研究执笔用笔、基本笔画、间架结构和章法布局等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学习和研究书法是历史赋予我们中华民族的神圣职责,通过长期的学习、研究、训练,既能增强爱国主义情操,又能培训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严肃的工作作风,从而使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快发展。
欣赏中国古书法: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彩迷人。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再到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以及后来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魅力不减反增。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是文化史上的伟绩。两晋时期“二王”将书法发扬光大,唐代书学鼎盛,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怀素、张旭,各成一格。传唯一女皇则天皇帝死后将王羲之《兰亭集序》收为己有。明中期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人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
上乘书法,字一定有筋骨,笔力劲健、筋脉通畅,就像一个人,骨骼强健有力,筋脉丰满、血气畅达,必然精力旺盛,神采飞扬,给人以无限希望之感。反之笔力软弱、笔势不通则绝难寸进。
书法并不单单在书案上、碑帖里,而是在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书法。艺术想通,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道出了书法如舞剑般的美学艺术。汉字线条律动、墨的淋漓泼洒恰似舞者身体的动静虚实。
欣赏古代书法,先看字的笔法结构,意境呼应;次看人为或天成,自然或勉强;再看古今题跋,相传来历,辨识历代藏者印章题字、纸张绢素。
有的结构形似却笔法锋芒欠缺的,是摹本;有的虽有笔下意境却位置不当,失之排列者,是临本;有的笔势不连贯,字如算珠,是集书;有的形似而精神气韵毫无,是双钩。
古人用墨,无论润燥肥瘦,都浸透纸张绢素,后人伪作,笔墨漂浮,缺乏厚重大气感,不难辨别。
明朝文人有言道:
书法作品的价格以楷书为标准,如王羲之草书百字,相当于行书一行,行书三行相当于楷书一行。至于王羲之所书《乐毅论》《黄庭经》《画赞》《告誓》等真迹,只要能成整篇,不以字数论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