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临某老师的行书,为什么练的过程中总觉得还是要练习楷书?
抱庸浅谈几点,请方家指正。
一、真书严谨的法度本身就代表“取法乎上”从书法历史人物的艺术成长阅历分析,善于“师法”胜者众。比如同样是学宋意,后世学米芾的成功的多,学苏轼的成功者少,主要原因就在于米字更循法度,更易于参悟摩学。从篆、隶、草、楷、行书五体自身形质特点去看,楷书的法度也是最为森严的,最可学可范。楷书在隋朝已渐趋成熟,到了唐代法度更加完备,尤其是“以书取仕”的科考体制,为楷书的盛行提供了强大的制度资源保障,进一步促进楷书的大发展。
(▲钟繇小楷)
一方面,社会及人力资源集中起来,形成了一个推崇楷书的大氛围;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是庞大的士大夫文人群体对楷书的深度研究创新,于是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褚遂良等楷书大家一时齐出。书法技艺代而有之,唯一唐楷称“法”,不是没有依据的。
(▲颜真卿多宝塔碑)
欧阳修曾言,“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崇楷的大氛围一经形成,便植入人心影响深远,自唐以后,包括明代的台阁体,清朝的馆阁体,楷书“能力”始终作为文人士大夫必备的素质和技能,更是成为了历代书学者书法练习的基本功之一。这是基于历史现实和文化经验的规律性选择,不是哪一个人就可以轻易怀疑与否定掉的。
(▲王羲之《乐毅论》)
二、以楷书去打磨技法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1.楷书技法的完备首屈一指。“夫书肇于自然”,书法中笔画形态的诠释与演进,均来自于自然现象与生活实践。汉字的发展由繁至简,笔法的成熟以永字八法为标志。楷法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得以完善丰富,而唐楷对用笔技巧更是深耕细耕到穷尽笔锋变化之地步,因此楷书较之其它书体,用笔技巧最为考究,结字之法最极臻善,难度要求更高。
(▲褚遂良《阴符经》)
2.楷书的实践应用最为广泛。隋唐之后,但凡官方的诏令文书,还是人际交往中的咨、关、牒等,大多以楷字书写。因其端丽庄穆、干净俊朗,历朝各代均被广泛应用于高文大册和记铭碑文。实践性越强,书体的使用地越高,也越是具有更为庞大的受众。当代不少书学者扬草抑楷,称楷书实践性不强,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尤其是以普通大众应用书写多为行书草书作为实践性不强的举证,更显得武断和草率。
(▲欧阳询《心经》)
3. 楷书是最能学到东西的。明代丰坊曾说,“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从书法研究学习的实践上看,楷书与其他书体最大的区别之处在于:①笔画形态独立,自成美学;②结构关系明朗,便于察查分析。这两点特性对书法学习基础的锤炼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便于书法学习者以科学的步骤、严密的体系、规律性的方法规则去提高书写的能力素质。当然,书法艺术除了技法还有性情、文化、阅历等因素作为支撑,但性情方面的东西不是科学可控的,换句话说,也是学不来的。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三、客观认识和看待楷书的历史与现实地位一方面,在主流书法圈,楷书似乎越来越被边缘化。主要原因及表现:①当代书法圈在谈论楷书时片面强调技术因素,仅仅将其作为练习书写技巧的基础工具,楷书的格调被人为的降低了。②主观上认为楷书到唐代已登峰造极、穷尽神技,今人再努力也难以有突破。③功利之心作祟,写楷书不仅耗时久远,也很难获奖或入展。④作品不好卖。楷书作品通常字体较小,装裱悬挂效果不佳,而大楷书写要求很高,所以书学者在创作中较少使用楷书书写。
(▲黄道周《孝经》)
另一方面,在大众书法圈内,楷书却是蔚为壮观。但也要看到,当今多数书学者楷书只重其技未得其法,走入了千篇一律的怪圈。
相对而言,行书和草书创作空间较大,能够更直观的表现出情感、学识与文化涵养,尤其是书法水平较高者,创作更为率性自由,因此各种书法大赛及其入展作品,行书与草书更为常见。
(▲赵孟頫《汲黯传》)
综述:楷书作为书法学习的入门体式,是中国书法在漫长的历史事件中总结的规律、形成的习惯,本身就具备合理性。楷书的技法最为系统完备,是最可学的书体之一,对于技法的打磨较为有利。楷书基础与行书、草书等书体存在较为紧密的技法联系。正因于此,多花些功夫用在楷书的学习上,是十分必要的。(▲赵孟頫书陶渊明《五柳传》)
抱庸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