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演变应守“大美”之道
中国书法历经千载,不仅确立了自己独特、完整的书写体系和审美体系,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直接影响并哺育了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和精神世界。进入当代,中国书法因为参与人数众多、良莠不齐,一度导致了当代书写虚火聚积、空前浮躁,忽视传统、是非混淆、自立标准、美丑不分。立足时代语境,对于长期以来大家广为关注、寄予厚望的书法系统本身不能解决、解释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用更加高远的眼光,跳出书法本身的视域来看待书法。同时,更要关注到,当代书法已经从一般意义上的个体自然书写,上升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当代书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纯书法艺术自身的概念,演变成为一种文化认同。
从“在场”的角度去考察当代书法活动的蓬勃和普及,可以发现,主要有两种力量推动着中国书法的当代进程:一是国家倡导的外部引领,一是传统文化内生出来的文化吸引。这两种力量的叠加,促成了当代书法的三种书写形态:传统书写、民间书写和书写嬗变。这三个方面同质异构了中国当代书法蔚然的时代进程。其对应的表现分别为:退化、俗化和异化。
首先看传统书写的退化。传统书写历来的基本要求是:面对经典,遵循法度,掌握精髓,把握要义,融会贯通。而今,传统书写退化主要表现在“入帖快、临帖少、出帖早” 。临帖不到位,摹写不成熟,必然导致笔法失于典范,字体失于纯粹,字态失于完整。大众对传统书写标准的认知不明,盲从者趋之若鹜,轻视典范成例,忽视传统书写中的丰富底蕴和历史厚重,“唯快不破”和“丑书”被视为斩获名利的捷径,由此加重了当代书法的纷乱之象。
其次是民间书写的俗化。有的习书者肆意拆解、组合汉字,创作出来所谓的书法作品;有的笔法杂沓、字态夸张、字体诡异;有的以花鸟外形曲解汉字书写,写画结合,书写超出了书法本身的限定;还有的以橡皮、菜刀、手指、鼻子、竹片等为书写工具,率性而为,背离典宗,消解传统。如此,文化传承被任意肢解,民族审美被肆意损害。
再谈书写嬗变的异化。当代书法的嬗变主要发生在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以艺术审美和艺术构思为基础,在传统书写中增加一些书写变化,以楷写隶,以草写篆,或者以瘦金体、魏碑、汉隶的集成来书写章草。凡此种种下的取义、结字、造型,基本还都可以纳入书法的总体范畴。另一种方向是字形、字态取义于光影投射、波光折射的“幻线” 。还有小部分里所谓的创新,或弃笔或弃纸,如“射墨” 、人体书法,作品丧失笔墨精神,表达风格杂乱,格调趣味低级,反映了一种喧嚣浮躁下颓坏、低级的审美习尚。
如果缺乏必要、及时的引导,放任当代书法乱象的自由发展,“书法”必将在渐进中成为一个“真概念”下的“伪命题” 。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的传承者,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在书法实践中坚持审美标准,在书法普及中加大审美干预。由此,解决蚀损,正本清源,实现美育。
中国书法有着自身的客观标准和独具的审美体系。传统书法要求实践者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滤掉杂质,成为崇高的书写者。当代书法家要行拂乱其所为,恒过自然能改,困于心而后作。要立足碑帖研习,“察异同、明源流、知趋向、添趣味” ,着力向千古流芳的历史深处寻找文化支撑。要在主观与客观中、在自觉与理性中、在个性与典范中,去完成审美心理和精神世界的提升和超越。置身于美育的书写律动中“阑干拍遍” ,接受天下大美的滋养荡涤,忘怀万虑、目光高远、精修笃行,从而在书法中看到中正厚朴、深邃精微、意趣隽永、涵容万象的大千世界。
大美,代表着天下的恒长,与之不适应的审美,终将为中国书法长期形成的审美规范所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