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新人新作展该怎么投稿?这篇文章用大数据帮你分析
时间:2022-05-27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编者:华风文墨平台梳理的这篇文章以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作品为例进行大数据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予全文转发,希望能给投稿作者提供有益借鉴。感谢作者的辛苦付出! 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览已经开始征稿,面对这次新人展,想必在面临投稿这件事情上,很多“新人”脑子里都有一万个“怎么弄”?为了帮助广大书友解决一些方向上的问题,华风文墨平台为大家提供一点数据及分析,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我们以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为例子进行分析。 十二届国展楷书作品投稿11229件到入展246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整体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经典意识突出,对传统古法的开掘与吸纳更为自觉深入。二是取向多元,过去盲目跟风现象有所扭转。小字楷书取法多样、各呈其美;大字楷书入古为新,彰显正大气象。三是追求艺文兼备,在文辞准确、用字规范方面有明显进步。四是新人新作不断涌现,特别是具有高等书法教育背景的作者更多参与其中,显示出新时代书法创作队伍的蓬勃生机和充足后劲。 大家对于入展作品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作品的技法、设计等方面,对于作品具体素材内容则关注相对较少。十二届国展隶书、楷书展开幕式现场
一、作品素材分析 十二届国展入展楷书作品素材从体裁看范围广泛,内容丰富。笔者主要根据体裁及功能的不同,将素材内容简单分类为散文、诗词、书(画)论、题跋、楹联和文学理论等。需要说明的是,题跋严格来讲也属于散文,由于其特殊性及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故将其单列。 十二届国展楷书作品素材内容可以概括为“五多两少”,即古文多(占绝大多数)、散文多(基本是古文)、诗词多(基本是古诗词)、书(画)论多、苏轼著作多,现当代作品少、自作诗文(包括楹联)少。 作品素材内容绝大部分为古文经典(包括古诗词),比例接近95%;散文有67篇,比例为27.2%;诗词有49篇,比例为19.9%;书(画)论有44篇,比例为17.9%;苏轼著作20篇,比例为8.1%。素材内容为现当代作品(不包括自作诗文)的总共才5篇,比例约2%;自作诗文11篇,比例为4.5%。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一)散文 在楷书入展作品中,书写素材内容为散文的数量最多,有67件,占比约27.2%,超过入展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散文中绝大部分为古文,不少文章收录在《古文观止》中。 散文作品中苏轼散文出现频率最高,有12次。入展作品有苏轼多篇游记,如《放鹤亭记》(3件)、《喜雨亭记》《石钟山记》《眉山远景楼记》《记游庐山》。此外还有他的其他散文作品,如《前赤壁赋》《潮州韩文公庙碑》《南安军学记》《答秦太虚书》《东坡志林》(今人编,2件)等。楷书作品以苏轼著作入书详见表1。
表1 以苏轼著作入书者一览
楷书作品写韩愈著作的有20件,作品提及韩愈者也多。包括其散文作品《杂说》《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张中丞传后叙》《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等。 此外,散文作品还包括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王勃《滕王阁序》、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曾巩《游信州玉山小岩记》、姚鼐《登泰山记》等。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作者选择了现当代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二)诗词 入展作品中有相当比例(49件)选择诗词作为创作素材。且绝大部分为古诗词,极少数为现当代诗词。诗词作品中绝大部分为诗,少部分为词。诗以唐诗为主,词是宋词。 唐诗包括李白《蜀道难》、杜甫《咏怀古迹》和《秋兴八首》、王维《韦侍郎山居》等。其中有一位书家选择王维诗三十首作为创作素材。其他唐诗还包括韩愈《石鼓歌》《山石》、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李颀《琴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寒山子诗二十三首、颜真卿诗等。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其他诗作还包括屈原《离骚》、《古诗十九首》之《庭中有奇树》、陶渊明《归园田居》、挚虞《答伏武仲诗》、阮籍《咏怀诗》十八首、孙绰《兰亭诗二首》、《乐府诗集·始基乐恢祚舞》、庾信《从驾观讲武诗》和《拟咏怀》二十二首、谢灵运《夜发石关亭诗》、先贤凉州词十五首等。 亦有选择宋诗作为书写内容的,主要包括欧阳修诗选抄、苏轼诗数首、秦观诗数首等。诗作还有元吴镇《秋岭归云》、高明诗一首、明解缙《过茶陵》。清诗有施闰章《燕子矶》、魏源《行路难》、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集》。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平淡自然,清新淳美,用作写楷书非常贴切。不过入展作品陶诗不算多,仅有两篇。 词作则全为宋词,数量相比于诗作要少得多。一位作者抄了东坡词八首,另一位作者书写东坡词数首。此外还有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相比于其散文和题跋,选择苏轼词作的作者数量比较少,仅有两位,仅为总数(20件)的十分之一。书法创作讲求内容书体合宜,苏轼作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入行草书可能更恰当。笔者也统计了本届国展行书入展作品创作素材,发现以苏轼词入行书者有近十位。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三)书(画)论 在入展作品中,书写素材内容为历代书(画)论的数量也很多,有44件,占比约17.9%。在这些书(画)论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6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5件)、项穆《书法雅言》(4件)、刘熙载《艺概》(3件)、孙过庭《书谱》(2件)、山谷论书(2件)、赵宧光《寒山帚谈》(2件)。 其他理论著作还包括张怀瓘《书断》、虞世南《笔髓论》、张彦远《法书要录》、苏轼论书、吴莱论书、李日华论书、张式《画谭》、包世臣《艺舟双楫》、何绍基书论、王文治论书绝句、宋曹《书法约言》。书论中还包括两位当代作者的作品,分别是启功先生《启功丛稿艺论卷》和华人德等编著的《历代笔记书论续编》。 许多题跋亦是书论,如《快雨堂题跋》等。但为方便计,没有将其统计入书论内。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四)题跋 入展作品中,书写素材为题跋者,历代著名书法家题跋的数量也较多,有19件,占比约7.7%。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东坡题跋(4件)、山谷题跋(4件)、王文治《快雨堂题跋》(4件)。此外还有赵孟頫《松雪斋题跋》、文徵明《文待诏题跋》(2件)、王澍《虚舟题跋》、倪云林题跋、吴昌硕论画诗跋等。 (五)其他古文经典 司马迁《史记》是本届国展楷书作者最钟爱的著作之一,有8位书家选择以之入书。包括《史记·田单列传》《太史公自序》《史记·管晏列传》《孔子世家》《伯夷列传》《史记·屈原列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学类著作包括司马光《资治通鉴》、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宋史·文苑传六·黄庭坚》等。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文学理论(包括诗论等)中,刘勰《文心雕龙》最受书家喜爱,有7位作者选择以之入书。其他文学理论著作还有袁枚《随园诗话》、钟嵘《诗品序》等。 书写素材为美学作品的有文震亨《长物志》(2件)。政论类作品有诸葛亮《便宜十六策》、韩愈《原道》(2件)、曹元首《六代论》、王鏊《亲政篇》等。文字学著作有许慎《说文解字》。 其他古文经典有曾子《礼记·大学》、《黄帝内经》、戴圣《礼记》(2件)、史游《急就章》、曹植《洛神赋并序》、颜之推《颜氏家训》、王勃《慈竹赋并序》、徐渭《牡丹赋》、叶德辉《书林清话》、戴望《颜氏学记》等。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六)现当代作品 本届国展楷书作品,选择以现当代著作(不包括自作诗文)入书的作品数量极少,仅有5件。从体裁看,现当代作品已经包含在前面的类别中,但为说明问题仍单列。现当代作品有朱德元帅诗一首、启功先生《启功丛稿艺论卷》、华人德等编著的《历代笔记书论续编》、鲁迅先生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齐白石诗。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七)自作诗文 本届国展楷书作品,自作诗文数量非常少,只有11件,占比4.5%。体裁有散文、诗词、楹联等,具体内容有学书体会、感想、游记、书论等。 具体看,有6篇散文(其中1篇游记——记夜宿无染寺、3篇学书心得体会、2篇杂记)、1篇自撰诗、2篇书论、2件自撰楹联。自作诗文入书具体内容列于表2。
表2 以自作诗文入书者一览
其中一位书家所写《融斋杂记》十一则,内容是作者日常学书交友中所见所想所感,以古人随笔形式记之,形式新颖。
二、引起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书法创作素材重要吗? 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韩玉涛认为“书法是写意的哲学艺术”。在我看来,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华的部分——书法中既有中国的哲学,也有中国的文学。 传世书法珍品《兰亭序》《书谱》《黄州寒食帖》等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不仅仅是因为其拍案叫绝的笔法、技法,也因为其精彩绝伦的内容。黄庭坚在《黄州寒食帖》后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当代书法人都知道于右任先生“小处不可随便”的逸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书法创作中具体书写内容的重要性。 相较于行草书、篆书、隶书,楷书创作的素材可能更重要一些。楷书作品容易辨认,写什么内容,小学生都能辨别。所以从作品内容对观者的影响来看,楷书作品的影响力无疑更大。当然,其他书体书法作品的素材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展厅时代。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二)书法创作写什么? 从本次国展楷书看,作者绝大部分选择古文经典(包括书论、题跋)、唐诗宋词作为书法创作的素材,这无可厚非。古文经典(包括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具体创作中还要考虑内容与书体和谐匹配问题。楷书作品选择书论、唐诗、散文等作为素材可能很合适。 当前提出“文艺当服务人民,书写时代”,书法如何服务人民、书写时代?服务人民尚好实践,如何书写时代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此外,有关书法时代性的问题,什么样的作品能够反映我们当前的时代,什么样的素材能够反映我们的时代?这些问题同样值得书法人思考。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本届国展楷书以现当代著作入书者仅5件,数量尚不及自作诗文入书的数量。这的确是个很有趣也值得思考的现象。寇克让认为,书法创作以现代汉语入书很困难。他举例,在现代汉语中经常反复出现的“的”字,较古文中对应的“之”字,在书法创作的时候就非常难处理。 这里我觉得还有必要讨论作品中什么样的内容不太合适的问题。比如本届国展中数次出现介绍苏轼的内容:“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从内容来看,毫无问题,但笔者认为像这种基本常识大量出现在国展作品中,是值得商榷的。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三)怎样的作品称得上是优秀作品? 戴小京先生认为,一件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技法、形式、精神合而为一、综合在一起的。详论之,优秀作品笔法运用熟练得当、单字结构合理、笔画质感优良、书写法度严谨、品位高古、章法恰当、内容书体合宜、融入作者情感等等。简言之,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形式和内涵俱美、和谐统一的作品,即如古人所谓的“文质彬彬”。书法作品素材内容应该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 十一届国展时提出“植根传统、艺文兼备、鼓励创新、多样包容”的十六字方针。其中的“艺文兼备”无疑强调的就是书法作品的素材问题,这十六字方针应该是以后书法创作的总的指针和方向。 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书法是技术、是艺术,更是文化。书法作品具有教化功能,这种教化功能包括诸多方面,比如提升观者的艺术品位、文学修养乃至思想境界。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四)怎样才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 刘恒先生认为,我们理想中的书法家应该是修养扎实、风格独特、艺文兼备,总结得非常到位。不妨在前面加上一条“品德高尚”,这样似乎更加全面。潘善助先生则提倡要做有修养的书法家。的确,书法要健康发展,首要的是书法家的健康发展。 反观现实情况,书家对于技法的重视远超其他。重艺轻文似乎是书家普遍存在的问题。重视技法层面的东西,因其见效相对较快;忽视文化层面的东西,因其见效相对较慢。 尽管中国书协一直鼓励书家在创作时以自作诗文入书,但是本届国展楷书作品中自作诗文仅有11篇。当然,笔者并不否定书法创作可以书写古人的优秀著作,况且书写古人的经典著作也不是当代书坛独有。前贤的经典书法作品也不乏大量书写古人著作者。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但是入展作品中抄录经典之众而自作诗文之寡,这种鲜明对比,令人遗憾。当今书家文化素养普遍不足,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时代不同,现在的人们不可能具备古代或者近现代人的国学基础。作诗填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是难事,更何况普通人?尽管如此,当代书家还是应该重视自我修养,尤其是文化素养。杨耀扬先生认为,中国书协提出“艺文兼备”,这“文”的事情,惟读书养我浩然之气,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舍此别无他途。另一方面,各级书协等相关部门,也要注重书家在文化修养方面的培养。 在入展楷书作品中,还存在个别书写内容有小错误或不太严谨处。如,将张怀瓘的《书断》写为《断书》。班固《汉书·宣元六王传第五十》误为《汉书·宣元六王传弟五十》。楹联“苇缫千顷雪,荷卷一湖天”,应为“苇缫千顷雪,荷卷一湖云”。《古诗十九首》中《庭中有奇树》,误为《庭前有奇树》等。尽管这都是细微的错误,但对于有追求、优秀的书家,在国展作品中出现这样的瑕疵也是令人感到遗憾的。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三、结语
杨耀扬先生认为“楷书兴则书法兴”,笔者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在国展诸书体中,笔者尤其关注楷书作品的素材,原因如前所述,即易识别、影响大。所以,无论从书家、作品本身考虑,还是从欣赏者角度考虑,书家在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素材的选择不可不慎重,必须仔细考虑周全。 当然,这里强调楷书作品具体素材的重要性,并不是说,行草书、篆书、隶书书家对待其创作素材就可以敷衍了事。 近千年以来,苏轼一直是文人骚客的偶像。人们仰慕其人品、才华、胸怀,其后历代书家也多以其为榜样。当前,国家提倡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事业迎来大繁荣大发展的好时机,期待新时期能够早日涌现像苏轼这样全面、完美的书法大家、文化大家。
一、作品素材分析 十二届国展入展楷书作品素材从体裁看范围广泛,内容丰富。笔者主要根据体裁及功能的不同,将素材内容简单分类为散文、诗词、书(画)论、题跋、楹联和文学理论等。需要说明的是,题跋严格来讲也属于散文,由于其特殊性及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故将其单列。 十二届国展楷书作品素材内容可以概括为“五多两少”,即古文多(占绝大多数)、散文多(基本是古文)、诗词多(基本是古诗词)、书(画)论多、苏轼著作多,现当代作品少、自作诗文(包括楹联)少。 作品素材内容绝大部分为古文经典(包括古诗词),比例接近95%;散文有67篇,比例为27.2%;诗词有49篇,比例为19.9%;书(画)论有44篇,比例为17.9%;苏轼著作20篇,比例为8.1%。素材内容为现当代作品(不包括自作诗文)的总共才5篇,比例约2%;自作诗文11篇,比例为4.5%。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一)散文 在楷书入展作品中,书写素材内容为散文的数量最多,有67件,占比约27.2%,超过入展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散文中绝大部分为古文,不少文章收录在《古文观止》中。 散文作品中苏轼散文出现频率最高,有12次。入展作品有苏轼多篇游记,如《放鹤亭记》(3件)、《喜雨亭记》《石钟山记》《眉山远景楼记》《记游庐山》。此外还有他的其他散文作品,如《前赤壁赋》《潮州韩文公庙碑》《南安军学记》《答秦太虚书》《东坡志林》(今人编,2件)等。楷书作品以苏轼著作入书详见表1。
表1 以苏轼著作入书者一览
楷书作品写韩愈著作的有20件,作品提及韩愈者也多。包括其散文作品《杂说》《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张中丞传后叙》《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等。 此外,散文作品还包括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王勃《滕王阁序》、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曾巩《游信州玉山小岩记》、姚鼐《登泰山记》等。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作者选择了现当代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二)诗词 入展作品中有相当比例(49件)选择诗词作为创作素材。且绝大部分为古诗词,极少数为现当代诗词。诗词作品中绝大部分为诗,少部分为词。诗以唐诗为主,词是宋词。 唐诗包括李白《蜀道难》、杜甫《咏怀古迹》和《秋兴八首》、王维《韦侍郎山居》等。其中有一位书家选择王维诗三十首作为创作素材。其他唐诗还包括韩愈《石鼓歌》《山石》、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李颀《琴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寒山子诗二十三首、颜真卿诗等。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其他诗作还包括屈原《离骚》、《古诗十九首》之《庭中有奇树》、陶渊明《归园田居》、挚虞《答伏武仲诗》、阮籍《咏怀诗》十八首、孙绰《兰亭诗二首》、《乐府诗集·始基乐恢祚舞》、庾信《从驾观讲武诗》和《拟咏怀》二十二首、谢灵运《夜发石关亭诗》、先贤凉州词十五首等。 亦有选择宋诗作为书写内容的,主要包括欧阳修诗选抄、苏轼诗数首、秦观诗数首等。诗作还有元吴镇《秋岭归云》、高明诗一首、明解缙《过茶陵》。清诗有施闰章《燕子矶》、魏源《行路难》、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集》。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平淡自然,清新淳美,用作写楷书非常贴切。不过入展作品陶诗不算多,仅有两篇。 词作则全为宋词,数量相比于诗作要少得多。一位作者抄了东坡词八首,另一位作者书写东坡词数首。此外还有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相比于其散文和题跋,选择苏轼词作的作者数量比较少,仅有两位,仅为总数(20件)的十分之一。书法创作讲求内容书体合宜,苏轼作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入行草书可能更恰当。笔者也统计了本届国展行书入展作品创作素材,发现以苏轼词入行书者有近十位。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三)书(画)论 在入展作品中,书写素材内容为历代书(画)论的数量也很多,有44件,占比约17.9%。在这些书(画)论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6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5件)、项穆《书法雅言》(4件)、刘熙载《艺概》(3件)、孙过庭《书谱》(2件)、山谷论书(2件)、赵宧光《寒山帚谈》(2件)。 其他理论著作还包括张怀瓘《书断》、虞世南《笔髓论》、张彦远《法书要录》、苏轼论书、吴莱论书、李日华论书、张式《画谭》、包世臣《艺舟双楫》、何绍基书论、王文治论书绝句、宋曹《书法约言》。书论中还包括两位当代作者的作品,分别是启功先生《启功丛稿艺论卷》和华人德等编著的《历代笔记书论续编》。 许多题跋亦是书论,如《快雨堂题跋》等。但为方便计,没有将其统计入书论内。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四)题跋 入展作品中,书写素材为题跋者,历代著名书法家题跋的数量也较多,有19件,占比约7.7%。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东坡题跋(4件)、山谷题跋(4件)、王文治《快雨堂题跋》(4件)。此外还有赵孟頫《松雪斋题跋》、文徵明《文待诏题跋》(2件)、王澍《虚舟题跋》、倪云林题跋、吴昌硕论画诗跋等。 (五)其他古文经典 司马迁《史记》是本届国展楷书作者最钟爱的著作之一,有8位书家选择以之入书。包括《史记·田单列传》《太史公自序》《史记·管晏列传》《孔子世家》《伯夷列传》《史记·屈原列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学类著作包括司马光《资治通鉴》、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宋史·文苑传六·黄庭坚》等。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文学理论(包括诗论等)中,刘勰《文心雕龙》最受书家喜爱,有7位作者选择以之入书。其他文学理论著作还有袁枚《随园诗话》、钟嵘《诗品序》等。 书写素材为美学作品的有文震亨《长物志》(2件)。政论类作品有诸葛亮《便宜十六策》、韩愈《原道》(2件)、曹元首《六代论》、王鏊《亲政篇》等。文字学著作有许慎《说文解字》。 其他古文经典有曾子《礼记·大学》、《黄帝内经》、戴圣《礼记》(2件)、史游《急就章》、曹植《洛神赋并序》、颜之推《颜氏家训》、王勃《慈竹赋并序》、徐渭《牡丹赋》、叶德辉《书林清话》、戴望《颜氏学记》等。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六)现当代作品 本届国展楷书作品,选择以现当代著作(不包括自作诗文)入书的作品数量极少,仅有5件。从体裁看,现当代作品已经包含在前面的类别中,但为说明问题仍单列。现当代作品有朱德元帅诗一首、启功先生《启功丛稿艺论卷》、华人德等编著的《历代笔记书论续编》、鲁迅先生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齐白石诗。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七)自作诗文 本届国展楷书作品,自作诗文数量非常少,只有11件,占比4.5%。体裁有散文、诗词、楹联等,具体内容有学书体会、感想、游记、书论等。 具体看,有6篇散文(其中1篇游记——记夜宿无染寺、3篇学书心得体会、2篇杂记)、1篇自撰诗、2篇书论、2件自撰楹联。自作诗文入书具体内容列于表2。
表2 以自作诗文入书者一览
其中一位书家所写《融斋杂记》十一则,内容是作者日常学书交友中所见所想所感,以古人随笔形式记之,形式新颖。
二、引起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书法创作素材重要吗? 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韩玉涛认为“书法是写意的哲学艺术”。在我看来,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华的部分——书法中既有中国的哲学,也有中国的文学。 传世书法珍品《兰亭序》《书谱》《黄州寒食帖》等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不仅仅是因为其拍案叫绝的笔法、技法,也因为其精彩绝伦的内容。黄庭坚在《黄州寒食帖》后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当代书法人都知道于右任先生“小处不可随便”的逸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书法创作中具体书写内容的重要性。 相较于行草书、篆书、隶书,楷书创作的素材可能更重要一些。楷书作品容易辨认,写什么内容,小学生都能辨别。所以从作品内容对观者的影响来看,楷书作品的影响力无疑更大。当然,其他书体书法作品的素材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展厅时代。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二)书法创作写什么? 从本次国展楷书看,作者绝大部分选择古文经典(包括书论、题跋)、唐诗宋词作为书法创作的素材,这无可厚非。古文经典(包括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具体创作中还要考虑内容与书体和谐匹配问题。楷书作品选择书论、唐诗、散文等作为素材可能很合适。 当前提出“文艺当服务人民,书写时代”,书法如何服务人民、书写时代?服务人民尚好实践,如何书写时代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此外,有关书法时代性的问题,什么样的作品能够反映我们当前的时代,什么样的素材能够反映我们的时代?这些问题同样值得书法人思考。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本届国展楷书以现当代著作入书者仅5件,数量尚不及自作诗文入书的数量。这的确是个很有趣也值得思考的现象。寇克让认为,书法创作以现代汉语入书很困难。他举例,在现代汉语中经常反复出现的“的”字,较古文中对应的“之”字,在书法创作的时候就非常难处理。 这里我觉得还有必要讨论作品中什么样的内容不太合适的问题。比如本届国展中数次出现介绍苏轼的内容:“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从内容来看,毫无问题,但笔者认为像这种基本常识大量出现在国展作品中,是值得商榷的。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三)怎样的作品称得上是优秀作品? 戴小京先生认为,一件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技法、形式、精神合而为一、综合在一起的。详论之,优秀作品笔法运用熟练得当、单字结构合理、笔画质感优良、书写法度严谨、品位高古、章法恰当、内容书体合宜、融入作者情感等等。简言之,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形式和内涵俱美、和谐统一的作品,即如古人所谓的“文质彬彬”。书法作品素材内容应该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 十一届国展时提出“植根传统、艺文兼备、鼓励创新、多样包容”的十六字方针。其中的“艺文兼备”无疑强调的就是书法作品的素材问题,这十六字方针应该是以后书法创作的总的指针和方向。 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书法是技术、是艺术,更是文化。书法作品具有教化功能,这种教化功能包括诸多方面,比如提升观者的艺术品位、文学修养乃至思想境界。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四)怎样才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 刘恒先生认为,我们理想中的书法家应该是修养扎实、风格独特、艺文兼备,总结得非常到位。不妨在前面加上一条“品德高尚”,这样似乎更加全面。潘善助先生则提倡要做有修养的书法家。的确,书法要健康发展,首要的是书法家的健康发展。 反观现实情况,书家对于技法的重视远超其他。重艺轻文似乎是书家普遍存在的问题。重视技法层面的东西,因其见效相对较快;忽视文化层面的东西,因其见效相对较慢。 尽管中国书协一直鼓励书家在创作时以自作诗文入书,但是本届国展楷书作品中自作诗文仅有11篇。当然,笔者并不否定书法创作可以书写古人的优秀著作,况且书写古人的经典著作也不是当代书坛独有。前贤的经典书法作品也不乏大量书写古人著作者。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但是入展作品中抄录经典之众而自作诗文之寡,这种鲜明对比,令人遗憾。当今书家文化素养普遍不足,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时代不同,现在的人们不可能具备古代或者近现代人的国学基础。作诗填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是难事,更何况普通人?尽管如此,当代书家还是应该重视自我修养,尤其是文化素养。杨耀扬先生认为,中国书协提出“艺文兼备”,这“文”的事情,惟读书养我浩然之气,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舍此别无他途。另一方面,各级书协等相关部门,也要注重书家在文化修养方面的培养。 在入展楷书作品中,还存在个别书写内容有小错误或不太严谨处。如,将张怀瓘的《书断》写为《断书》。班固《汉书·宣元六王传第五十》误为《汉书·宣元六王传弟五十》。楹联“苇缫千顷雪,荷卷一湖天”,应为“苇缫千顷雪,荷卷一湖云”。《古诗十九首》中《庭中有奇树》,误为《庭前有奇树》等。尽管这都是细微的错误,但对于有追求、优秀的书家,在国展作品中出现这样的瑕疵也是令人感到遗憾的。
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
三、结语
杨耀扬先生认为“楷书兴则书法兴”,笔者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在国展诸书体中,笔者尤其关注楷书作品的素材,原因如前所述,即易识别、影响大。所以,无论从书家、作品本身考虑,还是从欣赏者角度考虑,书家在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素材的选择不可不慎重,必须仔细考虑周全。 当然,这里强调楷书作品具体素材的重要性,并不是说,行草书、篆书、隶书书家对待其创作素材就可以敷衍了事。 近千年以来,苏轼一直是文人骚客的偶像。人们仰慕其人品、才华、胸怀,其后历代书家也多以其为榜样。当前,国家提倡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事业迎来大繁荣大发展的好时机,期待新时期能够早日涌现像苏轼这样全面、完美的书法大家、文化大家。
共 0 条评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