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书法  >  书法学问  >

创作中,心和手,到底什么关系?

时间:2022-05-27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明初谢缙论书多谈及”功夫精熟”之论,如其《春雨杂述》记:”愈近而愈未近,愈至而愈未至,切磋之,琢磨之····一日一豁然贯通焉,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之也,而后为能学书之至尔。”
解缙指出学书如欲达到心手调和的境地须学古求似,达到则书可通神。他也是将”心手”关系作为首发条件而非第二阶段,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赵孟頫的尊古主义思想。
文征明论书颇重法度,在其《跋赵鸥波书唐人授笔要说》中借助赵松雪之口指出点画形似对书法风神的重要性。其文道:”学书之法,先由执笔,点画形似,钩环戈磔之间,心摹手追,然后筋骨风神可得而见,不则,是不知而作者也。”
文征明认为唯有用心临摹、勤于练习点画,才可见书法的风神韵味,与解绪意同。后徐渭有 “自执笔至书功,手也;自书致至书丹法,心也;书原,目也;书评,口也。心为上,手次之,目口末矣”网之论,极大地推崇”心手”关系的契合程度。
王世贞论书推崇魏晋,尤尊”二王”且标举古雅之说。其《淳化阁十跋》曰:”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玩之不觉其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
王氏此论认同唐太宗《王羲之传论》中所评王右军之书的言论,亦是后世众多学书者心摹手追的原因所在。后项穆在其《书法雅言》之中将中和思想贯穿书论始终。
”心手”关系在其言论之中亦带有了中和的意味。《形质》云:”所以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在书法的长短、粗细、肥瘦等系列矛盾中,如能达中和,则得心应手。如此可见,心与手的默契配合或两忘之境是中和之后所达到的契妙风神。
汤临初论书多以心手合一与笔墨运转融合的态势作其论书的核心”形势”说,在书论中反复的提及使得抽象的”心手”态势有了具象的可观的形势映像,此之谓 “心手”关系的又一拓展。
《书指》卷上云:

今观执笔者手,运手者心,赋形者笔…意在笔先,字居心后,此心手相资之说,特作字之法,非字之本旨。

至于心手相师,笔墨无间,穷生成之用,极神化之模,无古无今,苍领所不能易,佐吏所不能废。

大抵真书不熟,手下犹能逮心,贵在模拟精之而已…视之者目,运之者心,发之者手也。

《书指》卷下云:

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

汤临初以上言论中清楚明白的指出第一步、第二步的学书过程,熟则心手相师;生则心手相违。
赵宧光的《寒山帚谈》以不依傍前人,不受时人影响著称,在其数书论之中亦是多次提到”心手”关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寒山帚谈·卷下·临仿四》载:
心手相适,古今不倍,书乃淳雅,为我之物矣。
若胸中有个佳字,心能役腕,随在得意,即使与古人弱纸,亦自无舫,况强纸衬名手乎!
《寒山帚谈·卷下·用料五》载:
此无他,心手无权耳。能权之士,无所不宜。权正兼济,斯称大方。及长而后知书法,将革前非,心手斗逆,反称甚难。
苟非我之长伎…不然指器相左,心手不符,即不成书。
以上虽短短数语,却影射着其精微的书法审美趣尚,由其人看其论,故赵宦光的”心手”之说更具说服性和时代的真实性表达,同时再次说明了古代书论中”心手”关系之于书法实践和书学思想的重要作用。
董其昌入室弟子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曾记述:
“先生每云:‘吾书无他奇,但姿法高秀,为古今独步耳。心忘手,手忘笔,笔忘法,纯是天真潇洒。’…然必在熟极之后,笔忘手,手忘法,方能臻此。”
以董其昌 “心手”之说来说明精熟之后的心手合一对书法纵逸之趣的重要性。
清宋曹在《书法约言》中多次提到”心手”关系:
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
初作字:…似乎了了于心,不能了了于手,再学再思,再思再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其量。
书必先生而后熟,既熟而后生。先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后生者,不落蹊径,变化无端。
必须脱去模拟蹊径,自出机杼…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忘神之所托也。
宋曹对书法最高境界的认识便是心手统一、形神兼备,在其言论中我们可以窥见宋曹的艺术追求便是通过运心与运笔所达到的既布置得当,又神采盎然的书法艺术效果。
清傅山宣扬对古拙自然之美的崇尚,然对”心手”关系亦有自己的见解: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亦古:····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腕是取。

吾极知书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

每逼面书,以为的真,其实衬人作者,无一可观。且先有愤懑之中,大违心手造适之妙,真正外人那得知也。

傅山论书极重人品,但心手亦是其论书的潜在话题。以上言论中傅山通过”心手”关系为我们展现了书法创作的三种境界:一为心手相违,即心知其意,然手笔未能达心;二为得心应手,即心能驭手、手笔达心的心手合一;三为心手两忘,即妙趣天然,忘乎心手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此为艺术理论的发展亦是书法实践的向导。

清姚鼐在《快雨堂记》中传王文治论书之语:”心则通矣,入于手则窒;手则合矣,反于神则离;无所取于其前,无所识于其后,达之于不可迁,无度而有度;无机阖辟,而吾不知其故。”
此论显然是继承了南朝王僧虔的说法,重视作书之时心境与状态的相互关系。
周星莲《临池管见》云:”废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是臂也,腕也,掌也,指也,笔也,皆运用在一心:…至于熟极巧生,直变化去,并执笔运笔之法亦皆忘之,所谓心忘手,手忘笔也。”
周星莲提出书法的至高无上艺术表达方式即通过书法袒露至性、倾泻真情,然欲达此忘我之境,须有精湛娴熟的技法为前提条件,若此,则心忘手,手忘笔也。后朱和羹《临池心解》序载:”夫书为心画,得之于心者,应之于手;悟之于心者,达之于言。”
此亦注重书法创作中的主观因素,即心手关系。王宗炎《论书法》云:“作书之道:规矩在心,变化在手。体欲方,而用欲圆;指欲实,而腕欲虚;神欲行,而官欲止。审量于此,方可学古人法帖。”因而心手契合的标志就是不离规矩法度而又灵活自如,摆脱刻意造作而又契合浑然,如此则心通手敏、妙契风神。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刷子当笔黄泥当墨的著名的书法家? 颜真卿,黄泥习字。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
林则徐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
一、宋玉刚《晨悟-变通》 248 低头拉车不看路, 犟劲伴行傻牛犊; 不看前头沟与坎, 必然遭临人生输。 我们常说:低着头拉车,还要抬着头看路。否则,不是跑偏了方向,就有可能会栽...
推荐阅读
  • 书法一词产生于什么时代?谁先提出了书法这一概念? 2022-06-14
  • 西安碑林有哪些书法家的名作 2022-06-25
  • 关于书法的书籍推荐 2022-06-27
  • 从秦汉简帛古隶、汉碑隶、东汉简牍草隶分论隶书在书法史的地位? 2022-06-23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