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气势贵在笔势的灵活运用
学习书法,或多或少都要临摹碑帖。不少人问我,我临摹了几年时间,写起来是没有写出碑帖上字体的韵味,看起来有几分像,但是仔细看,发现似乎少了一点什么。后来,我仔细看了一下,发现其实,就是描字,不是运笔书写。缺乏一种气势磅礴的笔势。如果大家认真研习王羲之的《圣教序》里面的字体,在仔细看《兰亭序》里面的字体,你们会发现,其实《兰亭序》现存版以冯承素临摹本为主,而《圣教序》就是怀仁集王羲之书体而成。为什么都推崇这两部作品,就是因为他们临摹得像,而且把握了笔势,尤其是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那么,如何临对书法之“势”呢?“势”如何理解?如何学习?
笔势就是指笔画的线条姿态及线条间的趋势、方向、关系等,也就是“笔法”在具体运用中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笔势是在熟练掌握笔法运用的基础上训练出来的,是根据书写笔画不同取势而转笔发力形成的笔锋运行习惯。笔势的灵活变化,是书法作品得以提升的内在功力。笔势因人而异,蕴含书法家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性情发泄。
沈尹默先生在其《书法论》中谈道:“前人往往把‘势’当作‘法’来看待,致使承学之人,认识淆乱,无所适从。”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笔势就是写字的方法。笔势是内在和外在书法艺术的融合。既有写字的法则又有作者的情趣在里面。
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就会发现,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在“取势”的时候,是根据不同的笔画,写出不同的“笔势”。所以“取”字就是选择、取舍的意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说过:“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就是指取势时的用笔状态。他本人在书写《兰亭序》的时候,仅仅一个“之”字在整篇文章中就几种写法。
如果说笔势只是王羲之一个人说过就算了,就连黄庭坚也都说过:“字中有笔,如禅家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包世臣在其作品《艺舟双揖》中对王羲之的字体叹道:“右军为字势雄强,又取象于龙威虎震,快马入阵。”这些都是前人对书法字体笔势的一种描述。
我们在把握笔势之时,不仅要做到舒展大气,还要筋脉相连,气势磅礴,把点画艺术的洒脱发挥到极致。荆浩在其书作《笔法记》中说到:"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基本简要概括了书法笔势的内核要领。实际书写当中,我们处理笔画还是要笔势随型,充分运用各种笔法,如中、侧、顺、逆、铺、裹、转、折、顿、挫等手法,使笔画跌宕起伏,粗细有变,轮廓有形。我们体味“笔势”,要着重细察古人同一字体的不同写法,以及他们的笔锋转变手法。
笔势还体现在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这种关系是顺连,还是逆锋另外起笔书写,要看清楚。笔势的变化还表现在同向同一种笔画的书写差异上,比如“友”字,同样是撇画,最后收拢的弧度不一样,笔势的造型也不同。再比如王羲之字体的“竹”字,两个“个”字的书写也不一样,右边的“个”取势更险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