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十三行》的小楷书法有哪些特点
时间:2022-07-13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为《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 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 但是流传至唐宋时代的时候就已经残损并且遗失了。流传至今的刻本有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分为“碧玉版本”和“白玉版 本”两种,其中“碧玉版本”相比比较出众,它在明朝万历年间出土于杭州西湖葛 岭的半闲堂旧址。
洛神赋是王献之的小楷作品,据说王献之十分喜欢写洛神赋,写了共计十三 本,真迹已不复存在,现今流传的只有贾似道所刻的石本,因为石色如碧玉,所以 后世称为“碧玉十三行”。现今收藏在首都博物馆。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 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这本刻帖中的字用笔挺拔有力,风 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 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 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笔画刚健有力,错 落逸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无一笔偏软懈怠,十分耐人寻味,不失为书法史上的 杰作。
共 0 条评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