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的官方字体都是怎样的?
时间:2022-05-29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与时俱进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由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直到今天普遍使用的楷书。
甲骨文 ,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金文,应用于商代的早期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据容庚《金文编》记载,金文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大篆,起用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共 0 条评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