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讲求什么?
一、硬笔书法讲求什么?
一、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我们说,离开理论的指导,就会出现盲目的实践;反之,脱离实践的理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运用“以理论为辅助、以实践为主导”的方针,以楷书为重点,以行书、隶书、草书为调节,注重掌握笔画的基本写法、了解结体的基本规律,懂得不同的章法安排,为他们将来提高书法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任何学习首先在于模仿,书法尤其如此。选择一本优秀的字帖,经常读帖、背帖、临摹,字写得越像越好。开始不要写快,写完一个字之后,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字与字帖不同的地方,反复练习,直到“像”为止,这就是“入格”。临摹时,要把自己原有的书写习惯统统置之脑后,排除干扰,这样才能在脑海中建立新的书写结构模型。临摹到一定程度后,脱离字帖自己书写,以便有所创新,这就是“出格”。以“入格”为基础,以“出格”为目的,两者交替进行,着重通过模仿,打好楷书书写的基本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最终提高书写技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三、硬笔与软笔的关系
虽然学习的是硬笔书法,但是必须要有毛笔书写的基础,因为硬笔书法是软笔书法的“微缩景观”。所以,进行钢笔书写训练的同时,辅以毛笔的训练,既丰富了内容,又进行了有效的调节,体会到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的光辉里程。在训练的过程中,用钢笔临摹毛笔字帖,例如,我们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四、刚与柔、收与放的关系
在笔画、结构、章法三者当中,最难掌握的是汉字的结构,因为汉字的安排,稍有不当,就会影响字迹的美观。为了较好的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写好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字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处理好刚与柔、收与放的关系。汉字笔画应该刚柔相济,亦刚亦柔,既不能生硬死板,也不能软弱无力,尤其在书写“撇”和“捺”的时候,要注意刚柔相济。笔画的起笔、收笔也十分重要,应该一丝不苟,不能随随便便。汉字结构应该收放自如,主笔放,辅笔收,上收下放,形成一个整体,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寓和谐,这样才能给人以美感。
二、硬笔和软笔哪一种是我国所独有的
软笔,我国自古就开始用毛笔写字,但年代我记不清了,所以,软毛笔应该是我国独有的。
三、字志区硬笔练字的教学理念是什么啊?
倡导“寻其源、找规律、悟技巧、快乐练”的教学理念;由易而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每节既能独立成章又能环环相扣!
四、何为顿笔,行笔,收笔,出峰
硬笔书法发展至今,基本上还是沿用了毛笔书法的理论和方法,因此评价一幅硬书作品或者学生的写字作业,也更多地是以毛笔书法的标准来衡量的。在毛笔技法中,有几个较重要的概念:提按、转折和回锋,硬笔书法中也不可避免地延续了这种概念和书写技法。只有真正理解了提按、转折和回锋的原理,才能在硬笔字的书写中更加合理地表现出“顿笔”与“回锋” !
提按:顾名思义,就是“提”和“按”。提是把笔尖提起,按是把笔尖压向纸面即“顿”。用毛笔写字时,提可使笔画变细,按可使笔画变粗。而硬笔在“提按”时笔画的粗细变化就显得相当细微。
转折:汉字有很多笔画是复合笔画,如折、钩等笔画在书写时需要转换书写方向,也就出现了“转折”。转折也分两种情况,即转(圆)和折(方)。古代书论中:“方圆与转折对应”即指此。
“回锋”:很多时候紧跟在“顿笔”后的延续动作,一般出现在“折”和某些笔画(如横)的收笔处。它主要起到调整笔画方向和连接下一笔的作用。毛笔软,所以在转折处必须调整好方向才能继续书写,但在硬笔书法里,为了不影响书写的流畅,“回锋”这个动作已经变得很轻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五、钢笔的写字原理是什么?
关于钢笔能写字的工作原理
现在似乎没有几个人用钢笔写字了,毕竟签字笔用起来还是方便得多,以致于我现在用钢笔写字会被视为异类。不过没办法,用钢笔最大的特点就是省钱,一瓶墨水够用一年的,而签字笔一般用上一星期也就差不多了,对于我这种脑袋比较笨、只能靠多写几遍才能记住的人,也就只有浪费点纸和笔了。纸得用比较差的纸,笔当然也得用省钱的钢笔了,虽然现在可以领签字笔用了,可是却感觉用不习惯了。
今天早上准备写字的时候,发现钢笔半天都写不出东西来,在纸上划了好半天,快丫把纸划烂了,才终于开始下水了,这个时候,我愚钝的脑袋倒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了,怎么刚开始的时候不下水,而划了半天之后就下水了呢,到baidu、sogou用关键词“钢笔 原理”搜,结果也没搜出个象样的东西出来,于是就只有自己去想了。
钢笔能够写出字来,又不至于在纸上弄一摊一摊的墨水,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地球的引力与墨水的表面张力之间的良好配合才行。先弄两张钢笔尖的图片上来吧,有个感性的认识。
看清楚了没,中间有一道缝,正是这一道缝,实现了重力与墨水表面张力的完美结合,当然比较差的钢笔就只能去结合个鬼了,当年我买的一支派克的钢笔就属于见鬼去的那一种。
当不写字的时候,那道缝是合死的,中间是紧密结合的,留给墨水的孔道直径就小,由于物质的表面张力系数为常数,而表面张力与曲率半径成反比,这样墨水的表面张力就大,使墨水不会滴出来;用笔写字的时候,由于用力用向压,缝会张开,表面张力变小,墨水就流出来了,并且越用力,写的字越粗,如果太用力,笔尖干脆就断了。
这个时候就对笔尖材料的韧性提出了要求,既不能太硬,太硬了缝张不开,根本就不下水了,太软了稍一用力就会在纸上弄一摊墨水;并且笔尖和纸是接触的,墨水与纸之间的界面张力使墨水有在纸面上平摊的趋向,当然如果纸的表面过于光滑,墨水在纸的表面是非浸润的,墨水滴就会在纸面成小球形,这个时候出来的墨水就完全是由于重力克服笔尖与墨水间的界面张力而使墨水流出的了。
注意看,在笔尖缝的未端还有一个小孔,这个小孔有两个重要作用(现在我还只能想出这两个来,也许还有其他的作用,只是我不知道),一个是消除应力,如果没有那个小孔,在缝的未端会应力过于集中,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笔尖就从中间裂成两半了;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这里可以储存一些墨水,不至于出现因为写字速度太快导致出现字迹不连续的情况。说到这里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缝的长度、小孔尺寸的问题,这些要由笔尖的整体体积、墨水的表面张力、笔尖原材料的强度等来共同决定。唉,仔细想想,一个小小的钢笔尖居然里面还有这么多道道,我们生活得累不累呀。
好了,现在得回到当初我怎么会想起这个问题了,怎么一开始的时候写不出字来,使劲划一会就能写出字来了,因为刚开始的时候,那条缝里面是没有墨水的,当然就写不出字来了;这个时候用力在纸上划,小缝是张开的,墨水与笔尖之间的界面张力减小,重力就会牵引着墨水下行至笔尖未端了,由于墨水粘性的作用,墨水不会一下子就到达笔尖未端的,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弄得快丫把纸划烂了才写出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