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展览”开启“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服务新形态
编者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艺战“疫”,凝聚起磅礴力量。受疫情影响而推迟召开的2020年全国两会,必将承载人们更多的期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文娱部推出原创访谈栏目“两会‘艺’起聊”,邀请文化艺术领域的代表委员,分享他们的议案提案,与网友“艺”起聊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
“后疫情”阶段 “云展览”将成为新常态
我的提案聚焦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文物局指导各级各地博物馆,积极拓展文物在线服务,“云展览”成为“互联网+”时代下,博物馆对传统展览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标志性事件,成为特殊时期博物馆服务的新形态。
据不完全统计,闭馆防疫期间,全国各地博物馆共推出2000余项在线展览,访问量突破50亿次,极大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博物馆“云展览”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技术,多维度展示传播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是当下和未来创新融合文博线上线下服务,更好满足公众需求,推动文物资源活起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后疫情”阶段,国家文物局将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加大“云展览”推进力度,使“云展览”成为一种观展新常态。
一是盘活存量。借助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实现传统展览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加工,打造“永不落幕”的数字展厅。
二是扩大增量。搭建“二度创作”的云上平台,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将新技术、融媒体与博物馆知识生产充分结合。
三是聚合海量。虚拟聚合全国文物海量信息资源,形成文物知识“云平台”,有机融合线上线下系列服务,实现文物价值从“窄播”到“广播”的转变。
四是激发变量。以文物IP赋能新文创,对文物信息实施线上编码和IP构建,为亿万馆藏文物提供更大的活化利用空间。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文物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这说明党和国家对文物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极大地鼓舞了文物系统干事创业、砥砺奋进的决心和信心。文物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落实两会有关要求,持续推动《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落实落地,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上发挥应有作用,使文物事业成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
文化遗产保护 为中外文明交流注入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文物事业取得丰硕成就。目前,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5058处;全国备案登记博物馆5535家,年举办展览2.86万个,接待观众超12亿人次/年。
文物安全形势大为好转,打击文物犯罪、火灾隐患整治、文物法人违法案件整治等专项行动取得重要成果。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长城、大运河、抗战和长征文物等一批文物保护重点工程深入实施,文物保护状况明显改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稳步推进,革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公布。文物工作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搭建,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试点成效渐显, “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取得实效,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多方合作、多措并举、收获颇丰的新阶段。文物国际合作成为外交“重头戏”,文物展览成为国事活动“金名片”,跨国联合申遗、援外文物保护工程和境外合作考古项目成为“一带一路”文化领域重要收获。总体说来,文物工作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文物事业融合发展平台日益拓展。
三十余年来,中国在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进公约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项,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混合遗产4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遗产大国。
这些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大支撑,极大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辨识度,得到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喜爱,为我国各族人民提升文化自信、坚定信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也为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注入了重要力量。
推动了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整体发展。中国文物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在兼容并蓄中完成了发展与进步,逐渐总结摸索出一整套既符合国际规则、要求,又适应我国国情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动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提升了遗产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新模式、新思路。
“世界遗产大国”的称号不仅意味着荣耀,更意味着责任。国家文物局将按照“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要求,不断深化各项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国际社会全面树立负责任遗产大国的形象。
今年,国家文物局在国际合作方面将继续推进多项合作。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推进中法联合在巴黎圣母院与秦兵马俑开展保护修复与研究合作,推进援助柬埔寨、尼泊尔等国家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实施“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交流合作,协同办好第4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
整治火灾隐患 完善文物安全标准化管理
国家文物局专门印发《关于加强文物安全有序推动文博单位开放复工的通知》,要求全国文物系统切实增强安全意识,一手抓人员防疫,一手抓文物安全,建立健全疫情防控领导机制,制定实施切实有效的健康检测和预警防控措施;要求各文博单位要全面开展安全检查,整治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安全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和运行测试,有效提升火灾预警防控能力。
文物火灾防控既是当前紧迫工作,也将是一项长期任务。文物火灾防控既是当前紧迫工作,也将是一项长期任务。国家文物局深刻汲取法国巴黎圣母院、日本首里城等火灾事故教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文物消防安全工作:
强力督导文物安全责任落实。积极参加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和消防考核巡查,继续督导各地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落实文物安全主体责任;推动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公告制度。
全面排查整治文物火灾隐患。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文物系统部署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着力推进文物消防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应用;实施精准化管理,强化日常检查巡查和消防演练,切实增强应急处置和初起火灾扑救能力。
推动完善文物安全标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文博单位风险管理、文物建筑电气火灾防控、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文物保护工程安全检查督察等制度标准,指导各地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管理,不断提升文物安全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