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娟个展——捕获月球
张文娟个展——捕获月球简介
张文娟以“捕获月球”来概括这一系列以花卉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作品。这些使用矿物色的纸本绘画中取自天然地质的颜料提供了画面的稳定性,厚重与质感,也给作品嵌入某种时间性,但留存的却是花卉生命绽放的瞬间。回顾艺术史,花的意象在古今中外的审美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姿态,也生发着各自的文化情感色彩——花鸟画(flowers-and-birds painting)与静物(Still Life)甚至有着独立的门类。除了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当人们看到花卉时,也会从其转瞬即逝的生长到凋落的过程中,勾连起对的生命易逝的情怀。
春日花开,张文娟的创作是从新冠疫情弥漫的2020年春天生发,又在2022年这个春天展出,其中包含着她对时间变化的感悟,也有流转的自然所带来的内在驱动。诚然,艺术家的自述往往是进入其艺术世界的开始,张文娟对王阳明《传习录》、拉斐尔前派、宋徽宗绘画的提及,在坦培拉、美柔汀、拓印等方式的探索中,可以看到她对经典文本和图像的追溯,也能从其作品命名中感受到她对画面意象的在意,比如来自曲牌名的《一江风》、来自官名的《正一品》,也有《捕获月球》《卫星》这样引人联想的称谓,因此艺术家将整个展览视为一张专辑。
张文娟并未回避静物花卉主题在客观上的古老与恒久,而落到自己的创作,视觉感官上的易察并不妨碍她在画面中培养实践的多样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作品往往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若从植物学角度来看,细节描绘追求的并不是精确,而是艺术家常常提及的“气氛”与“气息”, 从抽象的颜料的自然流动中去寻找。
版画系的学习经历令张文娟养成在头脑中构思多重层次的习惯,起稿、刻版、翻印等种种流程让版画的创作本就有异于随心信手下笔的绘画,却又会令艺术家形成更为冷静和趋于精确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会看到本次展览中的作品有镜像般翻转,也有借助抽象几何形态或明暗色彩过渡连接起的前后层次,艺术家将其解释为建构的前景和由前景散发的感觉外化出的色彩排布,也营造出或宁静或颇具动势的结构。
当然,在绘画作品中,抽象性的突出并不一定意味着具象性的缺失,我们看待自然的眼光往往取决于什么影响了自己观看的方式。在图像时代,无处不在的摄影图片总会有意无意地让人们留存视觉记忆。在张文娟一些别样的特写视角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现代摄影美学的痕迹,团簇的浮萍与花朵飘荡于笔触建构的水面,俯视滋养花盆中的泥土仿佛直面生命的根基,张文娟所描绘的花卉常与枝叶相伴,却往往无根,只以最为灿烂的样貌与蝴蝶、鸟雀形成最具生机的时刻,甚至在《捕获月球》中,花朵自身发出光芒。解读艺术的方式不止一种,艺术批评的维度也并非单向度,在可见之花中,究竟有多少不可见,还需观众自己去寻找。
艺术家自述
版画的种类繁多,也许是北方风土造就,早年对丢勒、珂勒惠支的感动令我成了一个铜版工,而不是个石版工。
记得多年前同一个一见如故的朋友讨论到如何权衡喜欢色彩、又喜欢深刻感的选择矛盾时:“当无法放弃微妙的颜色体验时,看到了铜版画心边缘的钢印。”——于是就解决了——这是一种比质感更非虚拟的感触。
还有比如美柔汀(Mezzotint):不只是看上去的结果(样子)…… 看不见的东西才是我从版画里真正学到的。
在音乐文学电影里领会到的,看不见又确切的东西也是绘画通过自己的媒介“发言”的,我相信球茎里的能量一定有非肉体的那部分。而“是头脑教育身体(心灵)、还是身体(心灵)教育头脑”是难以宏观厘清的。
张文娟1982年生于天津,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2011-17年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她生活工作于北京。
虞美人(局部)(系列:无系列作品), 2020
绘画, 纸上矿物色, 900x11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