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18世纪的美术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进入18世纪,意大利各派艺术出现了衰落的倾向,这时只有威尼斯画派还继续保持了一定的繁荣,但仍然是流派繁杂,主要有晚期的巴洛克、古典主义、罗可可和卡拉瓦乔主义等风格流派的艺术。
左・马・克列斯比(G.M.Crespi,1665―1747)是波伦亚画派的画家,由于他在绘画中善于表现光线的变化,人们常叫他是意大利的伦勃朗。他早期受学院派的影响,后又受卡拉瓦乔主义和威尼斯画派的熏陶,在艺术创作上很重视刻画人物的内心,画上的人物常常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画的几幅《抓跳蚤的女人》就是这样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描绘了一个正在抓跳蚤的女人,表现得十分诙谐、有趣。他的代表作还有《自画像》(约1700)。《圣约瑟之死》、《屠杀婴儿》、《洗衣妇》、《基督受洗》(1712)等。
18世纪有一位活跃在伦巴底地区的名叫贾・弗・齐培尔(F・Cipper,生卒年代不详)的画家。从姓氏来看,他的祖籍可能是德国。他主要创作活动在1705―1736年间。他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画家,他专门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环境完全是写实的,具有质朴的乡土风味,代表作有《皮鞋匠》、《纺织女》、《磨刀匠》、《母与子》等。
阿・芒雅斯柯(A.Magnasco,1667―1749)是热那亚画派的画家。他的艺术具有一种浪漫主义和戏剧性的色彩,受晚期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他大多画一些骚动不安的局面或一些急风暴雨式的风景。在这些场合下,人物有点变形又大多表现出一种急躁的情绪。他的《海岸风景》、《基督受洗》(1730)。《山地风景》、《调教喜鹊》等就是这样的作品。
18世纪威尼斯画派仍然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不少蜚声欧洲的艺术家。
乔・巴・皮亚采达(G.B.Piazzetta,1682―1754)是威尼斯画派中明显带有巴洛克倾向的画家。他早年在威尼斯学画,后曾从波伦亚的克列斯比学艺,1750年成为威尼斯美术学院的院长。他善于作色彩绚丽、构图宏大的天顶画。除天顶画外,他的架上绘画也十分精美,这些画,色彩瑰丽晶莹,显然是继承了威尼斯画派的传统。在一些画面上从物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架上画的代表作有《女卜者》(1740)、《井旁的利伯加》(1738―1740)、《年轻的旗手》(约1743)等。他还是一位很不错的插图家,曾为塔索的《解放了的耶路撒冷》一书作过插图。
18世纪威尼斯画派更为杰出、更具有知名度的画家是乔・巴・提埃波罗(G.B.Tiepolo,1696―1770),他是威尼斯画派中对欧洲绘画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擅作天顶画、架上绘画和版画。他出生在一个船长的家庭,早年从格拉扎里尼学画,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曾给他以有力的影响,他非常崇拜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人。1717年,他对岁时便崭露头角在意大利各地作画,1731、1737。1740年3次去米兰,此外还到过贝加莫、维琴察等地,他在这些地方都创作过大量的天顶画和祭坛画。他第三次去米兰为当地的克列里奇宫作的天顶画《太阳神在奥林匹斯山》(1740),是一幅非常出色的作品,画面金碧辉煌、空间开阔,很富有想象力。画面上描绘了太阳神正驾着马车从奥林匹斯山出发,只见霞光四射,冲破黑暗的天空,太阳神的马车像是要破壁而出,其动作有一种不可阻挡之势。在40―50年代,除完成了众多壁画外,还创作了一些精美的架上画,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祭坛画《背负十字架》、《梅采纳特把自由的艺术献给奥古斯都大帝》(约1743―1750)、《阿姆菲特丽达的凯旋》(约1740)、《时间揭示真理》、《坚忍和智慧的寓意》(1743―1745)、《西风神和花神的凯旋》等。1750年前后,他为威尼斯的拉比官所作的壁画十分驰名,在这里他描绘了古代罗马的历史场面,其中有一幅是《克娄巴特拉女王的饮宴》,画面上的情节是女王正在宴会上向罗马名将安东尼表达爱情。有趣的是画面上的人物穿戴着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衣物,背景的建筑物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这表明画家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16世纪威尼斯的光荣历史抱有怀念的情绪。1750年12月提埃波罗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应邀到德国维尔兹堡作画,他为这里的主教官创作了著名的壁画、天顶画。为主教宫的帝王大厅所画的天顶画、壁画取材于中世纪的一段历史,在这里描绘了日尔曼皇帝巴巴罗萨的婚礼和封赠仪式。随后他又为主教宫的前厅作了天顶画,别出心裁地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世界上的四大洲:骑在大象上的妇女代表亚洲,象征非洲的妇女骑的是骆驼,象征美洲的妇女骑的是鳄鱼,而象征欧洲的妇女则威严地端坐在大理石的宝座上,此外,还画了中国人、印度人、摩尔人。维尔兹堡的作品使他得到很大的荣誉。1753年底他回到威尼斯,1756年又被推选为威尼斯美术学院的院长,1762年4月名望很高的提埃波罗被邀去西班牙。在西班牙首先为王宫的王位大厅作天顶画,名为《西班牙王朝的凯旋》,在这件作品中歌颂了王朝的统治和威严,将天主教的神和异教的神祗画在了一起,这种做法是很大胆的。此外,他还为王宫作了一系列天顶画和壁画,也为教堂作了一些祭坛画。1770年3月27日他逝世于马德里。提埃波罗的作品题材极其丰富,除了宗教、神话、历史题材外,还创作了一些风俗画,这类风俗画往往带有幽默感,如《走江湖的人》。他同时还是一位极有特色的铜版画家。
罗・卡尔耶拉(R.Carriera,1675―1757)是一位很出色的威尼斯女画家。她是蜚声欧洲宫廷的色粉肖像画家,艺术风格抒情细腻,轻柔婉约,具有罗可可艺术的特色。1705年她成为罗马圣路加学院的院士,此后又相继被选为波伦亚学院和巴黎雕刻、绘画学院的院士。1719―1721年曾在巴黎活动过,她的才华在当时受到华托的称赞。代表作品有色粉画《狄安娜》、《舞蹈家巴尔巴里娜・卡巴妮肖像》、《自画像》(约1730)等。
乔・巴・皮道尼(G.B.Pittoni,1687―1767)也是威尼斯画派的一位罗可可画家,他的作品常常被误认为是提埃波罗的作品。他于1727年被选为波伦亚学院院士,是欧洲各国宫廷很受欢迎的画家之一,1758年曾任威尼斯美术学院院长。他曾创作过许多色彩鲜明的天顶画和架上绘画,代表作有《狄安娜的沐浴》和《狄安娜和恩底米翁》等。
接近罗可可风格的画家还可以举出雅・阿米高尼(J.Amin.goni,1675―1752)和皮・朗吉(P.Lonshi,1702―1785)等人。朗吉善于描绘上层阶级的悠闲生活,作品风格朴实。优雅、风趣,代表作有《音乐会》(1740)、《舞蹈教师》、《犀牛》(1751)、《占卜者》等。
18世纪威尼斯画派的风景画特别驰名,涌现出一系列著名的风景画家。当时,威尼斯兴起了一种描绘城市风光的风景画,这种风景画专门描绘城市的建筑物和乡土人情,它被叫作维都塔(Veduta)。维都塔式的风景画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但是到了1 8世纪呈现出更大的发展趋势,而且更加成熟。
在风景画的画家行列中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安・卡纳列(A・Canale,1697―1768),但人们常叫他的绰号卡纳列达(Canaletto)。他20多岁时到过罗马,以后两次去英国。他的绘画对英国的风景画有一定的影响,并曾获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称号。卡纳列达的风景画风格质朴,富有乡土气息,具有威尼斯地方的特征。代表作有《威尼斯迎接法国大使》(约1724)、《在威尼斯圣・乔凡尼・埃・巴勒教堂前的广场》、《石匠的料场》(约1730)、《远眺圣米歇尔岛的风景》等。他还常常把他的作品制成铜版画。
卡纳列的外甥或是侄于贝・别劳陶(B.Bellotto,1720―1780)也是一位著名的风景画家,他主要活动在德国、奥地利和波兰。他的作品以清新、明快见长,代表作有《德累斯顿风光》(1748)、《德累斯顿新市场》(1747―1755)。《维也纳俯瞰图》(1760)、《华沙风光》(1779―1780)等。
另一位著名的风景画家法・瓜尔第(F.Guardi,1712―1793),他的风格有点独特,作品更多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他十分善于描绘外光,其外光丰富的变化造成了画面上晶莹的色调。人们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威尼斯潮湿的天空,其中有大气流动,阳光偶尔从云层中透出,温和地照耀着这水上之城。他的代表作有《威尼斯广场与宫殿风光》、《威尼斯风光》(1780)、组画《放气球》(1784)、《咸水湖上的贡都拉》(约1787)、《音乐会》、《浅水海湾》等。
18世纪末最著名的古典主义雕刻家安・卡诺瓦(A.Canova,1757―1822)是个向19世纪艺术过渡的人物。17681774年他在威尼斯学习艺术,老师是托尔列蒂。进入80年代,他的艺术蜚声国内外。1810年他被选为罗马圣路加美术学院院长。他曾为拿破仑作过数件肖像雕刻,受到拿破仑极大的赞赏。他早期的风格受晚期巴洛克影响,后来在1779年前后转上了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道路。他的作品除肖像外,多以神话题材为主,这些作品形式典雅、庄重、优美,所雕刻的人物具有线条圆润,流畅,静中寓动,姿态自然等特点,他的名作之一《丘比特与普绪喀》(又名《丘比特之吻》)(1796)就是这样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教皇克里门特十四的陵墓雕刻》(1787)、《教皇克里门特十三的陵墓”雕刻》(1792)、《柏修斯》(1801)、《装扮成维纳斯的宝琳・波拿巴・波尔盖兹》(1808)等。以上这些作品全部是用大理石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