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如何诞生与发展的?
我国绘画的发展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原始肘代,艺术形式则是摩崖、彩陶、帛画、壁画等各体皆备。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前绘画资料中,数量最多的是陶器上的各种彩绘图纹,既有写实性的人物、禽鸟、鱼蛙等,也有抽象的几何图纹。从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看,已开我国笔墨绘画的先河。例如在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陶缸”,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件艺术珍品,距今约五千年左右。画面高37厘米,宽44厘米,占缸腹面积近半。上面一只鹳鸟大睁圆眼,长喙高衔一尾大鱼,面对着一柄直立的大斧。西安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彩陶器,时见人面纹和鱼纹。有的人面纹张口眯眼,鼻为长三角形,头上有尖顶饰物,两耳旁还有横画小鱼,形象生动滑稽。鱼纹的代表形象,则是头大尾小,形态自然,以网格纹表现鳞片,鱼眼描绘得极为传神,像是在游动中回目张望。这些史前的绘画资料虽然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但毕竟还不脱原始的印记。按照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绘画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这在多种古籍中虽时有记载,但由于绘画资料的留传更多上地受载体形质的限制,所以以往发现的较少,这未免是种缺憾。近几十年来,在我国的南方,数次发现了战国、秦汉时期的帛画,使我们对于我国绘画的发展情况,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帛画,以《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最为著名。《人物龙凤图》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中。画中一女性宽袖长裙细腰,合掌侧立,像是楚国上流社会女子。其上方画有一只展翅扬尾的凤凰和一条张举双足、身姿劲健、尾部卷曲的飞龙。整个画面黑白对比鲜明,点、线、面结合和谐,墨笔线条流畅而富于韵律感,表现出我国绘画由原始渐趋成熟的进步。《人物御龙图》1973年出士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开幅比上画略大。画中是一个中年男子形象,高冠长袍,一手握剑,一手拉缰,驾龙升仙。比起上图,此画用笔更富于粗细、刚柔地变化,并有意识地加强若干服饰的线纹,来表现前进的方向和速度。在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中,绘画从未失去它在人们心目中的高雅形象,因此很早就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或专门、或业余地投身其中,这就不仅留下了比起世界其他民族更为丰富的绘画作品,青史留名的画家更是不计其数。晋代顾恺之、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就是公认的佼佼者,限于篇幅,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无法涉及。不过,比起前面提到的乐、舞等,我国绘画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似乎较少与其他民族交流,或者说较少受外来民族的影响。这就使得我国绘画自始至终较完好地保持着自己的传统审美情趣,也长时间地保有着自己习惯的创作方法和理论。例如散点透视、写意勾勒、追求神似不求形似、讲究意在笔先、气韵生动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在下节还会谈及,此处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