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法的画的价值?
艺术评论
冯建法先生善于画农村底层人群的人生百态。他画山中的老人,画留守儿童,画劳作中的农民工等。把在太行山里生活的老人衣着朴素,岁月把皱纹雕刻在脸颊、眉宇、嘴角的沧桑状态,手上那种粗糙的纵横皱褶,刻画的细致入微,仿佛每一个皱褶里都蕴藏着一段故事。
他画村里的留守儿童,那些穿着旧衣,充满童真、渴求知识的倔强眼神,让人过目难忘。这些画面从精神层面,传承着燕赵大地人民的生生不息,努力向上的精神品质。观之让人心中升腾起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是有生命的,这些生命迹象通过墨、线,甚至从人物眼神、衣服的皱褶里向外延伸,激励人心。这是把图式语言上升到意境,打动观者之心的结果。
《厚土》
追根溯源,冯建法先生的艺术印记和精神家园一直在他的出生地河北无极。如果将地域与一个艺术家联系在一起,无极作为河北县域有很多令人寻味的地方,是成语“闻鸡起舞”中刘琨的故乡。这厚重的文脉之地给了冯建法先生深厚的文化滋养,让他走进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进修,学油画,学国画,对艺术的觉醒和渴求,分外强烈。在杭州学习时,他的导师吴山明先生追求的中国画不以迹求,不以形似,但同时又讲究“不似似之”,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相契合的理念,让他在水墨人物画上有很深的开悟。当他义无反顾的回乡,用手中的画笔,近乎执拗的描绘着燕赵大地上生息的人民,他的艺术视觉,艺术架构与常人就有所不同了。
《鼎》
中国人物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吴道子的佛教人物,永乐宫的壁画,历代的石雕、壁画,是写意人物的母体,还有近代的人物大师如徐悲鸿,蒋兆和等前辈,关注底层人群,描绘当代现实的社会人众,这至真至善的人性表达,都是冯建法先生学习描摹对象。历代画家多以师法造化为突破传统模式为杀手锏,或者说,写生也是一个突破程发的好方法。冯建法每年都抽两三个月的时间去全国各地写生,他去敦煌写生,从佛教人物画的造型上汲取营养,当他游历到法国博物馆,对陈列在那里的非洲古雕塑更是叹为观止,在中国博物院,欣赏到青铜器的造型,又引起他内心强烈的震撼。这些艺术源泉不但开阔了他的视觉,也为他打下坚实的基础。
《太行社火》
一个有思想的画家,会用手中的笔,碰触不同的人生,旨在刻画心灵的内涵。在艺术创作中,不做一个盲从者,混迹者。画家冯建法先生驾驭传统的笔墨,寻找着艺术的求新求变之路,描摹着农村底层人群的苦与乐,隐忍与希望,诠释着生命的另一种意义。他的人物油画《厚土》,描绘的是劳作的乡下母亲形象,衣着朴素的母亲在捡拾一堆大枣,满是皱纹的脸上,闪烁着安详自得的生命形态。母亲劳作的姿态,是对传统美德的呼唤和延续。画作是西方油画的载体、技法,精神胚胎还是传统的东西,传统的基调。这写实的风格,把人物的结构和造型表达的很传神,把人物的气质表现得很饱满。无论从艺术层面,或上升到情感方面,谁看了这幅画都会被触动内心最柔软处。2007年,这幅作品在河北美展上入展、获奖。
《筑》
从冯建法人物画作品里,不难看出,他善于把每个人物置身于火热的生活场景里,放在一个具有时代代表意味的情景之中,用精妙的笔墨把人物形象表达的入木三分,这样的调整、建构、造型能力,丰富着新写意人物画的表现技巧,对意境的表达,有种精神层面的含量。相对来说,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就建立在精神的宽阔和丰厚的基础上,去关注在基层生活人群丰厚复杂的精神状态。时代在变化,新时代农民的命运也发生了源变和演进,这让他的绘画有了更多的阐释空间。他的笔触不仅是停留在农村生活的表象,表面,而是能够真实的,深刻的洞察到当下农民生活在不断变迁中,所毕显的人性之光。在这样的作品里,我看到一个艺术家所独具有的洞察世心的敏锐眼光,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这样的作品有筋骨,有情怀,有高度,有激浊扬清的勇气,化丑为美的能力。当然,这来源于一个艺术家对时代的深刻把握,个人精神视点的高度。这也是冯建法的绘画作品之所以连续2017到2019年连年在全国美展上入展、获奖的原因。
《背影》
冯建法不但是个绘画艺术家,还是个教育家、收藏家,他创办的《野风美术学校》二十多年,现在已有三千多名学生,这些学生们每年都凭自己的实力升入不错的高中,五十多名高中学子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院等名牌大学。同时,他还是一个颇具实力的收藏家。他收藏金石碑刻、石碾,除了研究其文化价值,还因这记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脉的史性记忆,常常被无知的人砸碎,销毁,这让他痛心不已,他从采石场等地抢回很多即将化为齑粉的碑刻。日积月累,他把这些碑刻,进行了梳理和考量,建成了“腾蛟起凤馆”,这些曾经支离破散的碑刻,在这里得到汇聚,至此,形成了大势。中国传统文化的些许精义和智慧在无极野风美术中学优美的校园里得到独特的呈现,引的诸多高校的教授,研究者前来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