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时代”,工笔画何去何从
杜鹃山雀(中国画) 1976年 喻继高
中国工笔画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因其“真、善、美”的特质,观众都能看得懂、都能理解、都能欣赏,故而在历代都备受欢迎。而如今时代飞速发展,新的绘画技法不断涌现,工笔画的发展又是何种面貌?
12月2日,由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深圳大学联合主办,深圳大学喻继高中国工笔画研究院承办的“当代中国工笔画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大学举办,旨在梳理当今工笔画的学术面貌特征,探讨如何更好继承和发展工笔画。
谈起当今工笔画的发展,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美术》杂志主编、社长尚辉介绍:“在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中,写意和工笔两者并行,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尤其是21世纪以来,工笔画的发展势头远远超过了写意画。进入新时代以来,工笔画在拉近绘画与现实生活以及在工笔画艺术语言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形成了如今工笔画发展的大好局面。 ”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陈孟昕和工笔画家、中国工笔画学会原副会长李魁正又将这“大好局面”进行了细致剖析。在工笔画的社会发展方面来说,陈孟昕认为:“当代工笔画彰显出新时代的文化张力——当代工笔画借鉴了西方绘画的色彩、造型等合理因素,并且今天的借鉴有别于晚清后被动的中西融合,是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的理性的、自信的选择;当代工笔画具备着内生的活力——工笔画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转型中彰显出了中国绘画的新纪元,新人新作、各种风格样式频现,成为全国性展览中摘金夺银的主力画种,各种工笔画学术展览和研究都向着多维度、更深层次进行拓展。 ”就工笔画的具体内容来说,李魁正认为有很多方面可圈可点——在主题性方面,当代工笔画家已不再拘泥于讴歌工农兵、描写大好河山和花鸟画,现在已经发展到对大学生、妇女、城市建设等新的创作视角,走向全方位发展;在技法表现上,新中国成立后,当代工笔画画家对工笔画传统技法做了非常好的传承。
如此一来,当代工笔画是否真就完美无瑕了?答案是否定的。在研讨会开始时,尚辉更是提出,此次研讨会并不仅是为工笔画发展鼓劲、不是单说好话,更多的是要从问题着手探讨工笔画如何健康发展的宏大问题,工笔画画家要带着忧患意识、带着发展问题的思考前进,否则这种发展不会持续太久。
对于当代工笔画发展存在的问题,工笔人物画家李传真直言,“当代工笔画在触摸古人和吸纳外来、当代表现现实等方面体现出强大的包容性与实现能力,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真正打动人的、能让人回味的、吸引人的作品还是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当代工笔画繁荣背后呈现出的一些问题,比如过度制作、追求绘画技术的时髦、追求精细化的倾向,还有追求获奖导致模板化倾向等” 。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不只有绘画方法的改变,还有人们观念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如今,我们每天看微信、短视频等,微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它同时将非常多的知识和文化碎片化、模块化,在这样的时代特色下,就导致了市面上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工笔画新作品,可是作品的创新性却日渐式微和日渐审美趋同化。 ”华南理工大学教师曹艳玲说。陈孟昕讲述了他曾在一些大展上看到有些画中只有一群人、一个组合或一堆花草旁飞着一只鸟或一片山林树木上飘着一片云,“作品精神内涵缺失,思想苍白、内容空泛、矫揉造作,让美术创作成了艺术构成和基本功的堆砌” 。
意识到当今工笔画发展的问题所在,那下一步又该如何推进?李传真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人物画家,是一个实践者,也是长期游走在各个大学、美术团体,承担创作教学任务的一线老师,她提出当代工笔画画家应当有更高的要求:“要有强化意向,写实主义人物画不只是追求人物表象,而是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了解、观察、归纳后,提炼出人物最典型、最生动的特征,并进行适度夸张,夸张出有意味、有趣味的形象,构建自己特有的造型体系;要有创新意识,现实主义画者需要有新的意识、敢为天下先的胆量,敢于走出舒适圈,大胆试错的勇气,在这无限广袤的全球资源共享的天地里去自由吸纳、借用、融合;同时,还要不时回望传统,为工笔画寻根,寻找到落脚点;要有一种艺术态度,作为当代的画者,要积极参与当下的意识,以自己的认知作为内在精神力量的源泉,去回应当下生存状态及一切社会问题,真实面对自己当下的生存体验和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