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运清:“身背重负,步履艰难,却不懈地奋力爬行”
墨与彩抽象画幻彩无垠之二(纸本设色) 梁运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梁运清何许人?我告诉大家,如果没有像梁运清先生这样的人,中国壁画的复兴运动就少一位旗手级的人物,中央美院就少了一位在壁画系创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系主任。”4月1日至18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承办的“独秀韵清——梁运清捐赠作品展”上,中央美院壁画系原系主任孙景波动情地说。此次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展出了2020年梁运清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的各个时期代表作品44件,以“独秀韵清”为题,意在展现梁运清艺术历程的独特性和艺术探索中旺盛的生命力。展出作品以捐赠作品为主体,并融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旧藏的多幅梁运清作品,共分为“艺术启蒙”“油画写生”“壁画创作”“抽象探索”4个单元,涵盖了梁运清学习时期、教学时期、壁画创作以及晚年对抽象艺术语言的探索,呈现了梁运清的创作面貌,是对其一生艺术轨迹和教育经历的一次完整梳理。
少年时期在当地电影院画电影广告海报的经历,让从未接受过科班训练的梁运清在1952年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1955年,梁运清受国家公派赴德国德累斯顿造型艺术大学,专攻壁画、油画专业。当时,中国美术主要受苏联美术现实主义的影响,重视块面与灰色调,而梁运清回国后展示的一批在德国表现主义熏陶下创作的油画、素描作品,如《埃莉卡》《女人体》《德国炼钢厂工人》《捕鱼好手张大爷》等,为央美学子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回国后的梁运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担任素描和色彩课教学。在严谨执教的同时,他开始思考如何将国外所学与国内人民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利用课余时间,梁运清到广东、陕北等地做了大量写生,在生活中体验、积累,受到了源头活水的洗礼、陶冶,开拓了新视野,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创作素材。《渔港》便是创作于在广东写生时期的油画作品之一,画面色彩单纯明亮,蓝色的海与棕色的船对比强烈,线条勾勒出的船帆与固定桅杆的绳索令画面显得结构严密、层次丰富,反映出了南方独特的生产方式。
近代欧洲科学的发达,给壁画制作提供了新材料、新技术。梁运清将西方壁画专业的制作与教学带回中国,为当时中央美院刚刚成立的壁画系教学开设了马赛克、湿壁画的课程,在教学发展中开拓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壁画专业的学生。他积极推动新壁画运动的发展,投入大量精力创作了多幅大型公共壁画作品,其中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创作的《奇峰争秀》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一批大型马赛克壁画作品之一,展览展出的《首都滑冰馆外墙壁画稿》则展现了各类冰上运动,意在刻画运动员们辛苦训练、奉献国家的体育精神。中央美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垚辰说,梁运清的壁画创作常注意结合社会形势与经济状况,比如投资有限时,会在达到效果的前提下,通过采用一些比较廉价又适合的材料压低成本。作为少有的几位专门留学学习壁画的教师之一,他在壁画材料、与建筑结合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基础性贡献。
1990年,梁运清为咸阳国际机场候机大楼创作完成了壁画《神秘的太空》,这一创作使他开启了“墨与彩”抽象画的探索。梁运清认为,抽象画要追求旨趣宣泄,张扬个性。梁运清晚年不再像早期时追求主题、造型、结构,而是随心所欲地构成画面,展现内心世界。他创作了大量以《墨与彩抽象画幻彩无垠》系列为代表的抽象彩墨绘画,运用传统矿物颜料、丙烯等不同颜料,将此前在壁画中善于运用色彩的技巧落在中国宣纸上,从而在宣纸上变成了丰富、斑斓、构成丰富的艺术作品,丰富了绘画的内涵,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索着色彩与结构之间关联的宽度与极限。
梁运清一生笔耕不断,创作不停,他以蜗牛自喻,将蜗牛那种“身背重负,步履艰难,却不懈地奋力爬行”的精神贯彻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直到晚年回归广西生活,仍然坚持创作,将祖国的秀美风景留在画作中,无论是其作品或是精神,都应当被铭记。
渔港(布面油彩) 梁运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