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画派,新时代形成的文化品牌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日照市委宣传部、山东省美协、莒县县委和县政府等单位近日在山东省日照市联合举办了沂蒙画派作品展。展览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艺术水平高,规模大,可以说是沂蒙画派创建十周年的阶段性总结,更是画派美术家向党和人民群众的一次郑重汇报,是献给伟大的党百年华诞的厚礼。
十年来,沂蒙画派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为指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画派创始人何乃磊的带领下团结一起,齐心协力,辛勤耕耘,创作和推出了一大批美术精品力作,在山东省内外举办了多项高质量的专题展览,组织参与了大量公益性的社会活动,同时还构建起支撑画派的理论框架,使沂蒙画派的核心实力越来越强,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创作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十年磨一剑。经过十年来的艰苦努力,沂蒙画派逐步从沂蒙走向齐鲁大地、走向神州大地,发展成为全国十几个大画派之一,成为山东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也是在新时代形成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美术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可喜可贺、可圈可点的大事,它必将在山东文化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首十年来走过的路,可以看到,沂蒙画派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我是沂蒙画派成长的见证者,曾经有人问我这个画派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形成的?我可以清晰地告诉大家,沂蒙画派大致是这样走过来的:
从古老文明的莒文化、齐鲁文化中走来。沂蒙山区是个“大沂蒙”概念,它涵盖今天的临沂、日照等核心区域,也包括潍坊、淄博南部及枣庄东部等地区。大沂蒙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名人辈出。这片广袤的鲁东南地区是著名的龙山文化发祥地,在莒县考古发现的五千多年前的原始陶文“日晕山”图形,被学术界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图像文字。在古老厚重、博大精深的莒文化、齐鲁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下,沂蒙大地在历史上出现了王羲之、刘勰、颜真卿及边缘地带的张择端、刘墉等一大批文化巨人和书画大家,还有在此一带为官的范仲淹、苏东坡、李方膺等文化巨匠也撒下了艺术的种子,产生了深远重大的影响,使沂蒙山区自古以来文脉兴盛,重德重义、崇文尚艺之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新中国成立以后,沂蒙大地的文化艺术获得长足发展,涌现出“莒县六老” 、王小古、皮之先、吕学勤、马世治、丁宁原、王德福、王沂东、林文刚、朱全增、陆山、王界山、李翔等一大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画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更加活跃,老百姓喜爱书画蔚然成风,陆续涌现出何乃磊、孙瑞春、庞维波、国家、张占乙、吴树强、李京波、朱仕明、吴永平、李长庆、张美忠、王桂香、高贵国、陈伟虹等一大批扎根沂蒙、才华横溢、专注创作沂蒙题材的实力派中青年画家,推出了一系列描绘沂蒙、讴歌沂蒙的美术精品力作。莒县作为莒文化的核心和沂蒙山区的腹地之一,自然而然成为书画艺术发展的重镇。到2011年,迎来全国性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山东出现了令人瞩目的青州、临朐、莒县、临淄、巨野等空前活跃的书画市场。就在这时,时任山东省美协主席团委员的何乃磊首次提出创建“沂蒙画派” ,得到了山东省美协和省文联的支持,也得到了山东省委宣传部和中国美协领导的肯定。至此,“沂蒙画派”在这片古老厚重的文化沃土上应运而生。
从质朴秀美、雄浑博大的沂蒙山区走来。美术画派大都是从特定的地域环境中产生的,都具有独特的风貌和气质。画派的主体是画家、是作品,是看画家画的是什么,画的怎么样,是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蕴,是否能够传递给人们真善美的艺术享受。沂蒙画派领军人物何乃磊创作的《一步一层天》、孙瑞春的《春到沂蒙》、庞维波的《阳春》、张美忠的《秋到沂蒙》、王桂香的《收获》、陈伟虹的《沂河清韵》、李长庆的《蒙山雪》、丁仲修的《故土》、李京波的《三羊望崮》、朱仕明的《孟良崮下祥云起》等作品,都是画的蒙山沂水,无不给人一派宁静、淡雅、纯朴、唯美的感受。画中那古老的农家小院,原始的石磨盘,古旧的独轮车,闲散漫步的牛羊鸡鸭,漫山遍野的玉米、谷子、小麦和红花绿果,以及正在田野辛勤劳作、淳朴憨厚的老农……都是一幅幅悠然恬静、美轮美奂的田园诗画,仿佛把人们带入了遥远的世外桃源。当然,与时代同步的沂蒙画派美术家们也创作了大量反映当代沂蒙人建设新城乡、追求新生活的精品力作,从艺术角度展示沂蒙人开拓进取、追逐中国梦的时代风姿。可以说,独特的沂蒙风貌,造就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沂蒙画派。
从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产生的沂蒙精神中走来。沂蒙山区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中,孕育产生了伟大的沂蒙精神。这种“爱党爱国、军民团结、勇于牺牲、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不仅激励广大美术家积极投身文化建设的大潮,也为美术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创作素材。近年来,沂蒙画派的画家们坚持深入实地、深入生活采风创作,用手中的画笔浓墨重彩地展示红色沂蒙。代表作品有王德福创作的《沂蒙岁月》、成纪元的《滨海火炬光照千秋》、张占乙的《沂蒙桥 母亲桥》、国家的《沂蒙山母亲山》和《沂蒙六姐妹》、吴树强的《岁月-红嫂》、张德的《做军鞋》、吴永平的《浴血孟良崮》、庞维波的《老党员》、郭峰的《沂蒙山小调》等,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艺术展示了当年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军民团结浴血奋战、共同抗敌的雄壮场景,真实地诉说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深刻揭示和诠释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本色特质——沂蒙精神。
从沂蒙画派走过的路径来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这个画派的来龙去脉,也看到了它的内涵、特征及时代意义。我认为这个画派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根植沂蒙、立足沂蒙,画沂蒙山、沂蒙水、沂蒙人,艺术地展示大美沂蒙,呼唤人们更好地热爱家乡、保护环境,建设更加美好的沂蒙家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二是把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着力用美术元素和语言讲好沂蒙故事,讴歌红色沂蒙,让沂蒙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三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既坚守和传承前人成功的美术创作理念,又善于吸纳当代艺术创作的语境、形式和手法,创作了大量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近年来随着沂蒙画派的崛起,用美术语言讲述沂蒙故事的作品越来越多,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结过去是为了开拓未来。衷心希望和期待沂蒙画派在新的征程上,进一步把沂蒙画派建设规划好、培育好,千方百计、下大气力多出精品大作,多出美术大家,奋力拓展画派的核心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积极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正能量,为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