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邑画策具体内容???
下邑画策具体内容???
中国楚汉之争中,续韩信的汉中对策后的又一重要对策,它的提出 与实施真正左右着之后的楚汉局势的发展。它是刘邦彭城之战后在逃难中首先提出以关东的土地分封他人,让他人与自己一起攻打项羽的战略战策,张良告诉刘邦说韩信、彭越、英布可用。这可以说是张良与刘邦的隆中对
汉二年,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在吕后哥哥吕泽驻守的下邑才稳定下来,行至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道:“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一些地方作为封赏,谁能够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张良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王有隔阂;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这两个人可立即利用。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要舍弃这些地方,就把它们送给这三个人,那么楚国就可以打败了。”汉王于是派随何去游说九江王黥布,又派人去联络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汉,汉王派韩信率兵攻打他,乘势攻占了燕、代、齐、赵等国的领地。而最终击溃楚国的,是这三个人的力量。
刘邦把自己的想法与张良交谈,张良把实现想法的手段告诉了刘邦。这个策略显示出了刘邦与张良的战略眼光。
它的实施与实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它是刘邦与张良的续鸿门宴后的又一绝配。而这是在逃难的路上想到的,在失败的时候还想着如何大败项羽这就是刘邦,张良给刘邦指了一条明路,不愧为刘邦的帝王师。。
背景:彭城之战惨败
汉二年,还定三秦后的刘邦率领自己的军队东出函谷关直奔彭城,在为义帝报仇的名义下攻下彭城,刘邦开始自傲起来了,以为自己一个人也能打败项羽,可是他不知道项羽是有谋略的,他被项羽给骗了,没想到项羽给他来了一枪,自己大败而逃。
刘邦集团的困境与疯狂战略
至自己出道以来从没这么惨过,项羽绝不是莽夫他聪明着呢,对于这么会隐藏的人城府一定很深,一定不能小看,一定要一下就要把他打趴下,给他致命一击。自己一个人不能打败他,那怎么办呢?叫别人帮忙,可是别人无利可图是不会帮自己的,那好把关东地区的土地拿出来分给他们,对和军师张良说说。
刘邦告诉了张良自己的想法,张良说汉王这次赌的真大呀!!!尽一半的土地哪出来分有魄力!!!汉王有如此魄力定可夺取天下!!!那么我给汉王锦上添花!汉王的想法可取可是有一大问题没解决,那就是分给谁?我认为韩信、彭越、英布是最佳人选,两人一啪即合,果然在任用这几个人后,虽然正面战场刘邦败多胜少,但刘邦多了他们三人的三个战场,在项羽疲于奔命的过程中,项羽失去了优势,刘邦得到了优势,刘邦要的是全局性的战略胜利而不是正面战场这种局部战略,正面战场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左右项羽的战略,让他顾此失彼。
在谋圣张良的帮助下,刘邦心中有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定要用好这三个人。事实证明刘邦集团成功了,张良真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下邑画策的意义
这件事告诉我们战胜别人的最高级别就是谋略,要有战略眼光,敌人能有自己的势力绝对有他的过人之处,不可以被他人的表面所蒙蔽,特别是那些深藏不露的人,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是认为时候未到,项羽也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最会的一手就是“人质事件 ”,刘邦家人与王陵母亲就是明证。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的处世态度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
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首词写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词中即景抒情,情理交融,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作者题记中提及的盼盼,乃唐代张尚书之爱妾,能歌善舞,风情万种。张氏死后,盼盼念旧情不嫁,张尚书为其所建的燕子楼独居了十多年。作者声称自己夜宿燕子楼,梦到盼盼,因作此词。 上片写夜宿燕子楼的四周景物和梦。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
接着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眼前,亦不得见。 以下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紞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片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也无处重睹芳华了,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风生。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的喟叹,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现今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结尾二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今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此三句之妙,正如郑文焯手批《东坡史府》云,“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